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以传统戏剧为灵感的当代戏剧舞台探索
时间:2025/09/18 01:09: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婧 点击:次
![]() 自20世纪以来,中西方戏剧之间从未停止过对话,在碰撞中彼此影响。话剧作为来自西方最直接的文化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带着写实主义的精神,自成一派,成为中国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一个世纪,万里之外,西方现代戏剧大师梅耶荷德、布莱希特、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布鲁克汲取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东方戏剧的美学灵感,在欧洲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剧场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戏剧在经历着先锋戏剧浪潮、小剧场戏剧运动等一系列深受西方戏剧影响的戏剧变革的同时也开始追本溯源,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吸收灵感,建构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部成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舞台上饱受赞誉的中国当代戏剧作品,来探讨中国的年轻戏剧人是如何借鉴传统艺术,在戏剧舞台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的。 《水生》:借鉴傩戏 对话欧洲 中国的傩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古代傩仪,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发展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宝贵的活化石。 傩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曾因傩舞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舞蹈界学者的关注。改革开放后,傩文化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30年来不仅学术界对傩戏的研究与整理在推进,在舞台实践领域,中国年轻的戏剧人也对这一古老而丰厚的表演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开始以傩文化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不仅借鉴傩戏面具,还试图将傩戏与傩舞的表演方式融入到当代的戏剧表演语汇中,希冀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戏剧舞台美学体系。 在2012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中,北京青年戏剧节选送的北京三拓旗剧团的新作《水生》在来自世界各地逾千个剧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业界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剧随后受邀在2014年阿维尼翁舞蹈节和2014年法国伊希“文化之窗艺术节”中演出。 《水生》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王六郎》的故事。该剧的成功在于既借鉴了中国传统傩戏和中国戏曲的表演元素,又融合了西方形体戏剧的语汇,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关于“轮回”的故事,既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核心哲学思想观,又具有反思当代人被异化的价值观的意义。 导演赵淼在确定创作题材之后就希望能够吸收中国面具戏,尤其是中国傩戏的表演方式来演绎这个古老的传说。他在创作该剧之初,阅览了大量有关传统傩戏的资料,还特意请教过我国傩戏专家麻国钧教授。创作的过程也是三拓旗剧团的年轻戏剧人探索的过程。《水生》对傩戏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媒介融合”中的电影艺术
- 下一篇:文艺创作要尊重重大历史事实——由《小乔初嫁》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