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话语与李安电影(2)
时间:2024/11/29 08:11:39 来源:《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 作者:唐琦 点击:次
二、李安电影与后殖民话语下的东方主义 台湾籍导演李安近年来蜚声国际,在太平洋两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6年其作品《断背山》又获得八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改变剧本三项大奖。可见,李安的电影作品,成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同时得到了东西方人们的欢迎。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家庭长大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好莱坞获奖圣手呢?李安曾经说过:“Making a martial arts film in English to me is the same as John Wayne speaking Chinese in western”。很明显,他描写东方文化,恰是站在西方的角度,是从西方“中心文化”为出发点,而且是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传统的东方主义中,西方对东方的描述,不管是在学术著作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都严重扭曲了其描述的对象。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被丑化,被弱化,被女性化,被异国情调化。然而前文所及,新时期的东方人不可能接受过去直接地丑化,那么新的东方主义诞生了。李安在这种冲突中成为了西方策略中的选择,但他的具体表现反而值得我们去观照。 作为一个文人导演,李安的作品中理所当然的融入了他所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主题,这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并且由于他自身独特的教育背景,使他的思想具有东西方融合的特质。但归根到底,由于其作品中多数还是在表现中国的文化思想冲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矛盾中(实质还是东方与西方的矛盾)。可见,他是一个深深浸入东方主义文化海洋中的文化人。其实,在仔细品观他的作品后,会发现矛盾无所不在,对东方他既有赞美,但也有“丑化”。 (一)渗透在西方电影文化中的东方主义 近年来,好莱坞兴起一种怀旧热、古典热,时下的怀旧的西方人欣喜若狂地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华语电影,而那些有着东西方文化学术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导演能游刃有余地利用东方历史文化的资源,又对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和观影了然于心,把西方人所熟知的方式和概念融合在充满奇观的东方故事之中。李安就背对中国向西方介绍了他所知晓的中国,在西方的主流电影文化中浸入了其独特的东方主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 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无论是起居饮食,还是婚丧嫁娶的风俗礼仪,无不折射汉民族文化的特质。贯穿于其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或礼仪风俗经过李安的推介,使之显现出神奇的光彩,令西方人惊叹。《推手》中的太极推手是中国闻名于世的功夫,但同时它也是老朱的养生之道。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能渐渐领略这门功夫的高深莫测:一推手可以把身强力壮的人推出数米;一个人可以打倒数个流氓和警察。而且这功夫还能治病。例如老朱给人推拿时,景象中青烟缭绕,更为这推手功夫加上了神秘色彩。结婚风俗中,《喜宴》中豪华嬉闹的场景绝对与《断背山》中西方教堂的宁静不同,西方人决不会明白中国婚俗正是象征成年的传统。此外,诸如饮食上的精彩绝伦想必更令充满好奇心的西方人垂涎欲滴。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限于此,在李安电影中的神奇景观在西方观众面前呈现的是浓郁的异国情调,赢得了西方人的青睐,这正是西方对中国的想象的重合,既真实又虚幻。然而,似乎在中国精深的文化中只剩下这些所谓的“过去”的民俗,而这传统几乎类似于希腊神话一样深深抓住了西方评委的眼球。虽然,李安展现的传统或者是针对现在的“文明”进行批判,或者是借着淳朴的风俗展示给西方一个他们所不知的中国的精神。但一种文化总是趋于对另一种文化加以改头换面,而不是实事求是地接受该种文化;是为了接受者的利益而接受其改动后的内容。而作为“我”的西方作品中,例如,《理智与情感》中绿色的原野,绅士淑女的社交场景;《断背山》中美丽的牧场,飘浮在空中的云彩……色调多么的明亮,西方人在英式的城堡里的盛装,策马奔腾的自由呼吸让人确实从压抑的灰暗的中国色调里得到了一丝欢跃。 无论是东方(中国)的,还是西方(美国)的,它们间的奇观满足了中西观众的好奇心理,但也在这对比中展现了李安作品的矛盾表现。 2.对东方视听的新诠释 东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地理特征、建筑风格、风物景致异彩纷呈。中国人本身好寄情于山水,各种自然风光的雅、壮、奇等经过历史的点染和沉淀,神秘的东方文化风韵吸引了西方人。例如《卧虎藏龙》中辽阔的戈壁与飘缈的雪山;繁华的街市与森严的皇宫等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电影蒙太奇的组接与拼贴推到观众眼前的正好满足了西方对东方美景与古老文化的好奇。舞蹈式的功夫设计更是亦幻亦真。而其中的音乐更是穷尽中国古典乐器,尤其是民乐:京鼓、笛、琵琶、二胡……时而凄婉,时而欢快,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但大提琴的神来之笔贯穿全剧,它以悠远的东方神韵奠定了音乐的基调,这样的听觉享受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然而,也许正是这些中国中有西方的表达却遭到中国人的批评,究竟是不是为了趋同西方而将中国的艺术美神魔化了,还是只借助皮毛来迎合西方口味。认真品看这部作品,我们看到电影表现的武侠精神并不是主要的,而是以家庭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内涵为主旨,这样并不符合中国(东方)家庭伦理观念浓厚的观众所认同,所以,这部作品扮演了典型的后殖民理论里的“他者”形象,既是东方眼里的“他”也是西方的“他”。可以说,李安或扭曲或极端地展现东方社会的愚昧落后,或肤浅或不真实地贩卖东方文化,甚至可以说他用一丝神秘来迎合西方观众对古老东方的期待视野,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屈服于西方的“中心”文化话语,是对全球化趋势下的西方(好莱坞)文化霸权的妥协,进一步加深了东方文化的“边缘”化地位。当然,这也许是李安创作中受到种种限制的尴尬的无可奈何。 3.人物形象的颠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先锋作家的影视转型与价值分化
- 下一篇:德勒兹《电影1》中的“运动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