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的电影现象看一种类型的形成和命名(5)
时间:2024/11/28 08:11:25 来源:《文艺研究》 作者:张隽隽 点击:次
注释: ①托马斯·沙兹:《好莱坞类型电影》,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⑩(16)(19)(21)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曾伟祯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0页,第375页,第376页,第46页,第43页。 ③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页。 ④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页。 ⑤(17)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4页,第73页。 ⑥在当时的语境中,这一称呼指的是情节剧(melodrama)中主要面向女性观众的一种亚类型,带有一定的轻蔑意味,与后来女性主义范畴中的“女性电影”的概念相去甚远。 ⑦Suzanne Ferris,"Mallory Young.Chick Flicks and Chick Culture",Post Script,Fall 2007。 ⑧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思潮可以视为对之前女性主义思潮的反拨,或者与男权制度一定程度上的妥协。简而言之,后女性主义追求差异性和多样化,对之前女性主义者倡导的无差异的平等持反对态度。因此,女性主义者所否定的“女性气质”和“性感”,在后女性主义者看来却是女性的赋权(empowering),使女性拥有了区别于男性的特质,并在父权体制内获得地位和权力。 ⑨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1)参见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2)参见艺恩咨询《2012-2013年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报告(简版)》(此报告为艺恩咨询公司与艾瑞咨询集团合作,于2013年2—3月通过网络调查得出的数据,地址为http://www.entgroup.cn/report/f/0216249.shtml);另外,刘浩东主编的《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2013)》(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提供了一份对2012年暑期档观众的抽样调查,得出了相似的数据。 (13)《〈失恋33天〉首战告捷 有人喝彩有人“看不懂”》,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11/10/c_122260691.html。 (14)这8部电影分别是《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小时代2》、《101次求婚》、《分手合约》、《一夜惊喜》、《被偷去的那五年》。 (15)《我的电影,我只认一个版本——专访杜琪峰》,http://www.infzm.com/content/56365。 (18)《薛晓璐谈〈北京遇上西雅图〉:“共谋”类型片》,http://www.m1905.com/news/20130425/644330_2.shtml。 (20)参见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参见苏耕欣《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