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艺术理论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4/11/28 08:11:44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王一川 点击:次
内容摘要:探讨艺术理论,可以采取既不同于非共通性、也不同于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种视角,这就是艺术异通性视角。由此视角看,艺术理论是关于所有艺术门类现象中的异通性关系的学问。门类艺术理论、跨门类艺术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论述需要跨越艺术门类界限,注重发掘艺术门类之间的异质性和共通性联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艺术即摹仿、美的艺术定义、艺术即无意识升华、艺术即直觉、艺术无法定义等观点,但有关艺术定义的传统知识并没有完全退场,而是依然在各种艺术理论形态中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变异地存在着。当前仍然存在以艺术为尊、开放性和分类性等艺术定义路径。有必要依托中国的感兴修辞范畴即兴辞并参酌西方有关理论而建立一种中国式艺术理论构架。 关 键 词: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构架兴辞中国式艺术理论艺术定义 存在着统一的艺术理论吗?假如不存在,那又为何偏要设立艺术理论学科?在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业已八年之际,回头考察这个学科门类下的关键概念之一的艺术理论,会发现它至今仍是一个待解的疑难:人们对艺术理论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或许甚至每位艺术理论学者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而又难以同其他同行分享的独一无二的艺术理论构架。由于艺术理论概念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的合法性的基本看法,甚至关系到对整个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合法性的基本看法,因而对它加以适当辨析是必要的。即便是辨析之后仍然无法找到统一的艺术理论构架,那也是经过理性反思过程之后的无法找到,那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暂时可行的答案了。不过,即便如此,笔者仍然怀有真诚而难免被视为幼稚的一种愿望:探寻中国式艺术理论构架的可能性。它有可能成为进一步构建中国式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及学术体系的基础,尽管要抵达那种境界还需走很长的路。 一、从第三种视角看艺术理论 这里的艺术理论,不同于专指关于视觉艺术的普遍性的美术理论概念,而是现行中国艺术学学科门类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之一,是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现象的普遍规律的学科,也就是对于各种艺术门类现象都普遍适用的那种宽泛的艺术理论。可以说,这种意义上的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具有核心意义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之一。不过,也正是在这个目前看来具备学科共识的认识下面,却可能存在一些难以弥合的分歧:论者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普遍性也就可能各异;而当不同论者眼中的所有艺术门类现象的普遍性变得各不相同时,艺术理论也就会随之呈现出千差万别、难于统一的多样景观。因此,首先承认并指出这一客观事实,可以打消有关艺术理论的完全统一性或同一性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此前果真有的话),转而平静地承认艺术理论的多样性的事实,与此同时,务实地阐述自身有关艺术理论的特定看法,并且以此加入到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多样化的对话格局之中。 关于艺术理论,已经存在着两种相互分歧的视角:第一种视角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很难找到共通性、因而无需统合起来研究,而这里则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开展研究;第二种视角设定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毕竟可以彻底打通、完全统合,也就是找到一种同一性。与这两种视角不同,这里虽然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可以研究,但同时又认为这种共通性中还存在一些难以说清道明的差异或盲点,从而主张一种有限度普遍性或共通性立场,即首先承认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存在难以同一的异质性因素,然后才去寻找其中的有限度共通性。由于如此,这里对艺术理论主要是从有限度艺术普遍性或艺术共通性视角去理解的,就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共通性、也不同于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种视角,也就是艺术异通性视角。这样,艺术理论是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现象中的异通性的学问。 二、艺术理论与门类艺术理论 要了解艺术理论,首先需要辨析一个问题: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算不算艺术理论?更确切点说,诸如音乐理论、舞蹈理论、戏剧理论等门类艺术理论各自分别算不算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理论?应当看到,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理论本身并非仅仅一种存在形态,而是可能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其中主要有下列三种:门类艺术理论、跨门类艺术理论、一般艺术理论。 第一种艺术理论存在形态为门类艺术理论。这是指现有任何一个艺术门类自身的理论,简称门类艺术理论,包括音乐理论、舞蹈理论、戏剧理论、电影理论、电视艺术理论、美术理论和设计理论等,还可以加入文学理论及建筑艺术理论等。这种门类艺术理论是艺术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之一。它虽然直接地属于各个艺术门类学科本身,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也同时可以归入艺术理论学科范畴下。这是因为,作为具体艺术门类自身的理论,这种艺术理论既指向具体艺术门类本身,同时也构成艺术理论的初始及基础形态。当这种具体艺术门类被确认划归入“美的艺术”范畴时,这就实际上等于承认或默认了它的门类艺术身份,从而对这种门类艺术现象的理论探索本身也就自动具备了艺术理论的属性和资格。假如没有或离开门类艺术理论而奢谈涵盖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理论,那艺术理论势必会丧失其依托或本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有价值的门类艺术理论必然会在艺术理论上产生出跨越该门类艺术的一般性意义的。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1985)结合作者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首先阐述了剧本作为电影的“第一本”的意义,进而从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人物出场、结构、脉络和针线、蒙太奇、对话等方面,论述了自己对电影剧本写作的基本问题的独到见解。这样的电影理论探索,其实对于戏剧剧本、电视剧剧本等的写作和评论都有着跨门类的普遍性启示意义,完全可以列入中国艺术理论成果的行列中。 不过,质疑会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艺术门类学科:我们各个艺术门类自身的理论怎么能够被你们随意挪用为艺术理论呢?你们难道真的做不出学问来了?另一方面来自艺术学理论学科内部:我们的学科边界是严肃的,不能用门类艺术理论随意取代一般艺术理论。其实,对这两种质疑都可以回应:艺术理论,包括门类艺术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人为设定的,而现实的艺术现象本身却是相互联系、交融和共生的。假如门类艺术理论不能被算作艺术理论,那又该如何去解释特殊与一般之间的互联互通及其必然性呢?显然,需要宽泛一点地对待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理论,而完全不必画地为牢,自缚手脚,导致学科道路越走越窄。 第二种艺术理论存在形态为跨门类艺术理论。这是指两种或以上艺术门类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或跨门类研究,这属于艺术理论的具有拓展意义的存在形态之一。与门类理论艺术形态相比,这种艺术理论形态实现了两个或以上艺术门类现象之间的跨门类比较,在研究路径上走出了单一艺术门类理论的视角而拓展到更加宽阔的平台上,因而也更能体现艺术学理论学科下艺术理论的普遍性特性。钱锺书的论文《中国诗与中国画》(1939)看起来是一篇有关“诗画一律”相关论题的文艺理论或文艺批评论文,但其论题已深入到中国诗歌与中国绘画的关系的究竟里了。根据其自述,“作者详征细剖,以明:中国诗画品评标准似相同而实相反;诗画两艺术各抱出位之思,彼此作越俎代谋之势;并引西方美学及文评家之说,以资考镜。”正是通过一番旁征博引的论证,该文得出一个独特结论:“在画的艺术里,用杜甫的诗的作风来作画,只能做到地位低于王维的吴道子;反过来,在诗的艺术里,用吴道子画的作风来作诗,便能做到地位高出王维的杜甫。中国传统上诗画标准的回互参差,可算得显著了。”其原因,当然与诗的材料(文字)与绘画的材料(颜色和线条等)的“便宜”与“限制”等有关。[1]这里可以说实际上形成了语言艺术门类与美术门类之间的跨门类研究,从而可以视为一份结实的跨门类艺术理论成果。 第三种艺术理论存在形态为一般艺术理论。这是指对若干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研究,应当属于艺术理论的典型性存在形态,而且应当是它的最主要的存在形态。这一点就无须再举例了。 当然,艺术理论的存在形态丰富多样,这里列举的还很有限,而且是人为地予以划分的。笔者以为真正重要的是,每一种艺术理论形态之间其实相互渗透和交融而难以精确区分。尤其是艺术理论行家,无论是门类艺术理论的、跨门类艺术理论的还是一般艺术理论的行家,都可能会按照自己的论述需要,随时随地纵情跨越艺术门类的界限,注重发掘艺术门类之间的异质性和共通性联系,从而它们各自的存在及其相互交融,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理论学科发展,都是必要的和不可或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