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评 >

《会痛的十七岁》,为什么你们的青春总是疼?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1905电影网 顾影 参加讨论

    
    《会痛的十七岁》海报
    

     近日,电影《会痛的十七岁》上映,影片讲一个患了“失痛症”的问题少女在同班的学霸男生与新来的年轻女老师的帮助下,与混混“男朋友”分手,与学霸男生恋爱,逃离过去的叛逆生活,成功逆袭。在经历了奶奶去世、校园大火等变故之后,迅速成长……
    
    学霸为女主补习功课
    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很像从前的某部电影?
    我们来看看《左耳》的剧情:一个半边耳朵失聪的少女李珥,想要学坏,认识了桀骜不驯的坏女孩黎吧啦。李珥喜欢许弋,黎吧啦喜欢张漾,黎吧啦在张漾的要求下追求许弋。后来,黎吧啦不幸突遭变故去世,许弋逐渐堕落,李珥与张漾走到一起,迅速成长……
    
    李珥暗恋许弋
    如果你说《左耳》和《会痛的十七岁》都出自饶雪漫之手,雷同很正常。那么,再来看看《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的剧情:
    少年夏木患上自闭症,直到16岁的、有男朋友的舒雅望出现,帮助夏木走出阴霾。大学期间,雅望被热恋她的富二代曲蔚然性侵,夏木在绝望之下做出疯狂行径后,迅速成长……
    
    夏木骑着载着舒雅望
    以上故事的关键词:患病、学坏、三角恋、犯罪、任意排列组合的爱情。都是同样的配方,都是同样的味道,都是同样的“疼痛系”青春。
    
    “疼痛系”青春
    这种“疼痛系”青春片,必先有一个主角患上无伤大雅的疾病,再因三角恋而发生情节冲突,最终,因剧中某些角色的犯罪和死亡,主角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不可逆转的“弧光”;
    它们都用相同的暖色柔光滤镜对准一样英俊貌美的青年演员,但却都千篇一律的表演生硬、台词尴尬、剧情狗血、细节粗糙。甚至,《会痛的十七岁》还未上映,片名就被网友们大加吐槽:“你会痛!我有药!”
    
    《会痛的十七岁》引发网友集体吐槽
    这种集体嘲讽,只因为它们所描绘的“青春”,都是一则则如出一辙、苍白无力、只存于臆想中的虚假故事。它与我们每个人真正经历的青春,没有任何关系。
    “疼痛系”青春片是怎么来的?这一切要先从十几年前流行起来的青春文学说起。
    
    《萌芽》杂志封面
    那时,手机是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的非智能机,报刊杂志还在传媒中占据重要位置,校园生活想要获得课本之外的短暂娱乐,只能看书看杂志,于是,青春文艺占领了年轻人的生活。
    
    非智能手机
    这些青春小说的受众大多都是10多岁的青少年,不仅对社会现实没有足够的认知,甚至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都懵懵懂懂,浅幼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获得他们的接受。
    最开始流行起来的是类似玛丽苏网络小说的青春文学,后来,郭敬明、饶雪漫式的青春文艺很快就因“揭露伤疤”、“挖掘成长的阴暗面”、显得“深刻”而超越了玛丽苏文。当“疼痛青春”逐渐类型化之后,迅速成为了供给青少年消费的商品。
    
    《最小说》封面
    这些青春疼痛文学的封面都是少男少女,他们“或45度角仰望天空,或眉眼低垂俯视大地”,内页写着的语句伤感矫情,分分钟可以做水晶女孩们的QQ签名。而故事的内容为了出格而出格,为了伤痛而伤痛。一言以蔽之就是:作。
    
    45度角仰望天空
    “疼痛青春”文艺为了让作品获得更加惊人、更加“震动”的阅读感受,往往采取校园生活中的极端案例,而真实的学生生活却被切成碎片,在作品中做了最大化的简化处理,生活的主要方面成了元素,虚假的青春臆想成了主体。
    
    鲁迅先生曾说自己不喜爱民国时期的流行通俗文艺,因为那些作品的主题大多“获美得宝”。得到几个美人、挖到什么宝贝,其实都是满足“意淫”而已。
    
    鲁迅先生
    如果说“获美得宝”是成人的意淫,那“疼痛青春”就是少年的意淫。它成功地抓住了青少年对现实枯燥生活的不满与躁动情绪,拿夸张的青春故事留给青少年去“意淫”,让空洞苍白的人物成为少男少女眼中的青春神话,成为对抗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
    
    “疼痛系”青春片从何时开始的呢?这要从赵薇首执导筒的电影《致青春》上映说起。2013年,《致青春》以低成本获得了7亿的高票房,这强大的商业成功就像一剂强心针刺激着影视产业,后续的“致青春”系列纷至沓来,成为风潮。
    
    票房赢家《致青春》
    《致青春》虽然细节问题满满(比如片中的“土木青年”好似过着文艺青年的生活),但在剧情上还保持了一定的水准,而后续的青春系列则普遍发扬《致青春》的缺点,在创作心态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IP、流量明星成为市场制胜的王道,剧情越发荒诞不经,受众也越来越低龄化、粉丝化。
    
    粉丝电影《小时代》
    作品呈现出的环境越发偏离现实,角色的设定和角色间的关系也更加扭曲。拍成电影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增加故事容量,甚至让主人公在短短的几日间经历生生死死。最后,为了能够量产,不惜剧情雷同。当掌握了一套青春片制胜套路之后,影坛开始批量生产“疼痛系”青春电影。
    
    《栀子花开》刚开场就安排女主的三个室友车祸离世
    有人会问,中国的青春片都是这样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年暑期的《闪光少女》或许是近年来青春片的一个异数,它将美式青春片的“社团”、“派对”、“激斗”、“励志”等元素植入中国青春故事,将少男少女的爱情弱化得暧昧、懵懂,故事落脚点被放在对理想的追逐与个体价值的实现。
    
    由年轻与热血谱写的《闪光少女》
    这些出色的部分或许能给目前华语青春片的商业之路带来一点启发。
    其实,国内曾有很多在艺术水准上非常成功的青春电影,如: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我11》等,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还被美国鬼才昆汀·塔伦蒂诺所喜爱。
    
    姜文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几部优秀的青春片都根植大时代的背景,描写了一代人青春的躁动不安,甚至以小见大,直面社会问题。中国这一百多年社会变革之快让国人很难有剥离社会现实的真空青春,一代又一代人被时代的洪流卷入,即便是青春期的爱情,也有时代的变迁作为底色。
    
    王小帅作品《十七岁的单车》
    我们批判“疼痛青春”,但令人感到诡吊的是,那些可以镌刻在影史上的青春片,往往都是真正伤感且残酷的,如上文提到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日本导演大岛渚在上世纪60年代的青春片《青春残酷物语》等等。正如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所说:“你以为青春是好事吗?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1960年日本电影《青春残酷物语》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体验,对青春或许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80、90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处在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的峰值,还在无忧无虑的年纪,就体验到了成人社会残酷的竞争与无奈;
    
    围绕高考展开的《青春派》
    他们与父母之间,被飞速发展的时代割开,两代人经历了冲突、磨合与理解;他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疼爱与保护之下成长,羽翼未丰便踏入社会……以青春不能承受之轻直面碰撞现实不可承受之重,这是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是属于80、90后的青春之“痛”。
    
    《十三棵泡桐》中感情淡漠的父女
    遗憾的是,整个影院,台上上演着荒诞的故事,台下爆发着不屑的笑声,一代人的激荡青春最终成了供人消遣的商品,让本应浪漫狂放的青春之歌在全民娱乐中被弃如敝履。
    文/顾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