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它与“岭南画派”“江苏画派”等不同绘画流派共同构成20世纪中国绘画地域风格波澜壮阔的篇章。“长安画派”受20世纪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潮,以及西部自然、地理、人文精神与长安文化遗产的影响,形成了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为核心的集民间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体系。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长安画派”对传统画论的创新与对现代笔墨形式的探索,特别是对“笔墨”的认识和探索,丰富了当代中国美术的语言,深化了当代中国美术的内涵。在“长安画派”精神的影响和鼓励下,当代陕西画坛立足长安、面向全国,不断创新,在画家人数、作品数量、指导思想、创作风格等方面在当代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可染语),亦是“中国画最宝贵的艺术特征”(张大千语)。承载了诸多文化学上的意义,具有其核心的价值指向,因而备受历代画家,艺术理论家重视。唐·张彦远认为:“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卷一)因此,在中国画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笔墨”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情感和精神气质特征,成为中国画的一种基本表现语言,而且也成为中国画高度抽象的审美文化情结。20世纪以来,围绕中国画的论争从未间断,然而观其脉络,无论是20世纪初期的“以西洋画改良中国画”的“美术革命”;还是缘起于50年代的“新国画运动”;或者80年代中期“中国画只能作为整个中国现代化绘画的保留画种而存在”的言论;或者世纪末“笔墨等于零”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的辩争,其本质问题仍是如何认识和看待“笔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却很好地被“长安画派”的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给予了解答,那即是:“思想是笔墨之灵魂”。 作为以描绘西北地缘性风貌特色见长,以巨变中的时代为主题的“新中国画”创新的代表,“长安画派”艺术家对“思想是笔墨之灵魂”的笔墨主体价值的认识,巧妙地回答了艺术创新的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疑对切入当代艺术创新这一重大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长安画派”绘画思想中对于笔墨问题的认识,不但继承了古代绘画理论中“笔墨”理论之精要,而且在形而上的层面,将其上升为“艺之总归,术之微要”的高度,认为“思想是笔墨之灵魂”,“画有笔墨则思想活,画无笔墨则思想死。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墨奴隶”(石鲁:《学画录》),这些辩证的笔墨观,当是对传统笔墨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长安画派”画家看来,“笔墨之为表现技巧,其理既深又浅,既概又微,既抽象又具体,既难又易。它既不是复古家所谓的民族神秘之孤魂、崇洋家所谓的物体之皮毛,也不是务虚家所谓的“力透纸背”之神功、务实家所谓的不可言传之绝技,而是“既为内容之规定,又超于内容之范围”的“画之主客交织之生命线。”(石鲁:《学画录》,载《石鲁艺术文集》,P160)这种对“笔墨”辩证而深邃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衬出“长安画派”对“笔墨”理解的超越性。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艺术遗产优良传统的一概否定,艺术上“全盘苏化”的倾向,“长安画派”的画家们认为中国画正是能够而且也已经把握了典型化的创作法则,具有反映现实本质的科学性。而构成其独特性的各种因素中,很重要的是它风格化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高度艺术技巧。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的笔墨,就成为民族形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作为表现对象的形态、质感和造型技术,而且“更是加工、提炼过的善于表达思想性格的艺术技巧。”它以“美学思想的人民性、民族性和独特的形式风格相结合,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以“单纯的手法概括丰富的内容;追求强烈的矛盾对比,而不失统一;运用理想的手法,而不失真实”。同时,他们还认识到“中国画的笔墨作为造型的基本条件,是有别于西洋素描的”。认为中西各有体系特点不同,不能生搬硬套。那种“只要用中国的笔墨加上素描去描写生活就是新国画”的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其结果必然是把“自己民族的独立的艺术变成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的附庸,而毁灭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投入到世界主义的泥坑”。(石鲁:《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载《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 正是这种“思想为笔墨之灵魂,依活意而为之则一个万样,依死法而为之则万个一样”的“通”与“变”的思想,将“形而下”笔墨的技巧上升为具有自我特色的“形而上”的笔墨思想,成为“长安画派”在艺术实践中得以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因而它就具有了与时代同步的鲜活性,在艺术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人民性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并且在探索地域特色与寻求表现中国画新内容、新形式以及艺术个性等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各种艺术潮流的轮番登场,但“长安画派”所坚持的“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确如它执着的性格一样,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散发着超越现实的价值,不断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本文为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长安画派口述史”》,项目号:14EF152;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长安画派”艺术遗产对提升陕西当代地域文化影响力的价值研究》,项目号2014I4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