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反腐倡廉就是历代整饬吏治的重要内容。纵览历史变迁,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繁复,而政治上的清明廉洁,就成了维系整个封建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将满腔的热忱、时代的反思,与清廉的劝诫、高洁的操守融于笔下,述理明志,讽贪刺奸,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佳作,这便是砥廉诗词。今天重读这些经典字句,对我们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大有裨益;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反腐败斗争,更是有所启迪与教益。本文将从历代砥廉诗词的主要题材入手,对现存的砥廉诗词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得到众位专家的指正。 一、反腐倡廉,轻名利,戒奢贪。崇尚清廉,抵制腐败,是我国历代官员的为官之本,为政之要。大清名臣陈宏谋就曾在《从政遗规》中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若要获得人民的爱戴,“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代的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一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两句褒贬分明,揭示了廉吏与贪官的不同作用。廉洁奉公者,方能作为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者,就是坑害百姓的强贼。《诗经·国风·魏风》中有这样的比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将贪得无厌的官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硕鼠”一词,更是表达了百姓对黑暗政局、腐败统治的憎恶与无奈之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代诗人况钟的《拒礼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而《离任》一诗中的“捡点行囊一担轻”“事事堪持天日盟”也正是他为官清廉、问心无愧的真实写照。同为明朝官员的吴讷也是廉洁奉公的典模,曾作《题贿金》一诗回拒地方官员献上的百两黄金:“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它沉在碧波间。”这不仅是自律、自省,更是对行贿者的规劝与警示。明代的于谦一身正气,以一首《入京诗》讽喻敛财送礼的官场习气:“手帕蘑茹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绝句虽短,却将为官腐败的危害、清廉克己的重要与直言劝谏的苦心尽囊诗中。轻名利,戒奢贪,也是古代砥廉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清代郑板桥在《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一诗中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两袖寒风,一枝瘦竹,将淡泊名利、坦荡从容的心境抒发得淋漓尽致。无独有偶,晚唐诗人杜牧,也用尖锐的笔触道出了“名利困人”的诫言。他在《不寝》一诗中这样写道:“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世路应难尽,营生车未休。莫言名和利,名利是身仇。”名与利使人夜不能寝,昼日烦愁,为官若只为名利奔波,又谈何克己奉公、清廉执政呢?戒贪念,淡钱财,也是为官清廉的重要保证。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就曾写道:“知足则乐,务贪必忧”,唐代王绩在《赠梁公》一诗中也写道:“履霜知坚冰,知足胜不祥。”无一不在警示世人“知足勿贪”的道理。唐代的李峤在《咏钱诗》中写:“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怀有“知足”心,方能抵御外界纷繁诱惑,贪得无厌只会滋生腐败的萌苗。清代朱舜水曾说:“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回顾中国千年的历史,倡廉反腐,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情操,一直为历代文人所吟咏,而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砥廉诗歌,也成为文学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奇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