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综合研究 >

土野之美,草根之香——谈浙江武义昆曲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艺术报 薛若琳 参加讨论

    昆曲发源于江苏苏州府的昆山、太仓一带,明嘉靖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居住在太仓的民间音乐家,将土腔土调不受重视的昆山腔革新为“水磨调”,去土从雅,但流传并不广泛,“只行吴中”。接着以梁辰鱼为首居住在昆山的一批文士音乐家又继续改革“水磨调”,在梁辰鱼时代,才“始称昆腔”。从“水磨调”到“昆山腔”有一个过渡阶段,大约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梁辰鱼既是文人,又懂音律,他创作了昆山腔的第一个剧本《浣纱记》,由于昆山腔有了剧目作为依托,遂使其流传大江南北,北至山东、北京、山西,南至闽浙,西到湖广等地。
    昆山腔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演剧状态:一是家庭班社,是达官贵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演出场所一般在客厅。家班与家班之间,有时进行交流,切磋技艺,保持正宗态势。二为民间班社,演出地点常常是庙台,或是为演出临时搭建的戏台。由于他们长期走市场,知道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出剧目形成了“江湖十八本”,例如《琵琶记》《荆钗记》等。民间班社在艺术上也很讲究,经常请曲家教戏,力避土气,因为观看民间班社的观众,其中也有一些文人,他们懂昆曲,所以演出时也不能马虎。三为草台班社,他们人数少,戏箱少,演出在农村庙台、野台和草台,由于条件的限制,就不那么讲究了。观众以农民为主,他们具有包容性。清康熙年间,大兴(北京)人刘献廷到湘南农村看戏,他在《广阳杂记》中写道,“村优如鬼”,所穿衣饰破烂,发音也不准。在刘献廷这类士大夫以正宗昆曲来要求,自然不尽如人意,但昆曲流传到湖南,必须与当地语言相结合,才能受到当地农民欢迎。刘献廷所看到的昆曲,就是所谓的“草昆”,“草”就是昆曲离开其发祥地,必须地方化。
    武义昆曲面对广大农村观众,必须走地方化、民俗化、祭祀化的道路,这是其艺术选择。农村老人寿诞、小孩满月、红白喜事,以及生意发财等,一般要演迎神戏、驱邪戏、赐福戏等,这是民间生活的需求。正统昆曲本身没有这些内容,老艺人就从浙江目连戏那里吸收进来,例如武义昆曲的“发五猖”,“五猖”本是厉鬼,被佛家改造为神,称为“五猖神”,专门驱鬼逐疫保平安。武义昆曲又有很多面具(面壳),是从傩戏中吸收进来的,目的也是驱鬼禳灾、祈吉纳祥的。因为“正昆”放不下架子,表演也比较凝固;而武义昆曲比较灵活,适应性强,展示了“草昆”的包容性和吸纳性。武义昆曲有坐唱即清唱,曲目很多,属于“正昆”的折子戏或真片断。又有舞台剧,例如《取金刀》,戏中有个叫杨宗敏的人,他是杨宗保的弟弟,为破辽邦,去取老令公杨继业生前失落在辽境的金刀,杨宗敏与辽兵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取得金刀,大破辽兵。杨宗敏这个人物,所谓的“正昆”和其他剧种均未见,这是武义昆曲的独特之处。武义是山区,层峦迭嶂,但是:白云深处有昆腔,这是无数艺人祖祖辈辈留下的丰厚的艺术遗产,看了以后令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