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唐讌乐舞《春莺啭》 《春莺啭》作于第七世纪高宗(649年-683年)时代。据《乐府诗集》载:“高宗晓音律,闻风叶鸟声,皆蹈以应节。尝晨坐,闻莺声,命歌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 白明达生年不详。外国人士,活跃于第六世纪末至第七世纪隋唐两朝宫廷,曾任乐正职。以此推测《春莺啭》乐曲风格可能比较接近外来音乐。再从以下一首诗透视,可进一步说明这首乐曲风格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所谓胡乐。 元稹诗:“……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春莺啭》舞蹈的艺术水平可能很高,对女性舞者美的要求,也显示在下一首诗作里。张祜作:“……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内人是唐宫廷女性表演者之职称。演唱技艺最优者。由技艺最好的演唱者领唱,可知其声乐水平;“花下傞傞”四个字,将这首舞蹈的“质”,做了最适当的描述。《春莺啭》传入日本之后,也称谓《天长宝寿乐》、《梅花春莺啭》。乐曲是“壹越调”。最早的舞谱见于1233年[32]《明治撰定谱》也有此谱。日本宫内廷仍有演出。除此英国Dr.L.E.R.Picken对《春莺啭》之乐曲有深度研究和分析[33]。 (一)舞蹈及舞曲结构 《春莺啭》舞蹈结构及舞曲结构相同,分为以下各段: 游声Processional无拍子 序Prelude拍子十六 飒踏Stamping拍子十六 入破Entering Broaching拍子十六 鸟声Bird Tune拍子十六 急声Quick Tune拍子十六 笔者根据上列之舞谱,并参考私家所藏之《飒踏》、《入破》重建此舞。 (二)刘凤学以Labanotation重建之《春莺啭》〈急声〉 十部乐所包含的乐种,显示出唐时期讌乐舞文化脉络不仅含有古印度文化因子,当第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崛起,其宗教、文化及政治事业向外扩张,自大西洋直到欧亚大陆。[34]两种文化都是经由“丝绸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与中国文化互相冲击下,创造出璀璨的唐讌乐舞文化,其中以大曲的水平最高。唐时期网罗相当多的外国艺术家,并授以高级职位,说明了对艺术创作之重视及民族的融合。相对的,安史之乱后,社会失序。虽然一般士人参政之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是,国家考试却以诗赋为取向[35],导致知识分子竞相追逐词藻之美,华而不实;其思想在权力与名望的旋涡中,逐渐失去对社会批判的热情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6]。玄宗已洞察到时代的危机,为了驱使被边缘化了的儒家思想回归到核心价值的地位,甚至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十日,将外来音乐术语名词改成汉文,包括乐调、乐曲名、舞名、歌名等[37]。 《飒踏》舞谱 《入破》舞谱 1.《春莺啭》动作、质、空间结构分析(此分析系采用Laban及刘凤学之分析语汇) (1)内在驱使力:由呼吸引导动作;由内心意念及吸气,起动动作。 (2)身体运用:包括1.躯干主导成正面C型及侧C型或垂直。2.重心移动:双足着地低水平变换方向及位置,或单足拍地向侧、斜、后方滑移,均以低水平变换方向位置。3.一般方向:动作多向前、侧方行进。4.重力运用:强弱交替出现。5.力流:多属流畅型。6.肢体关系:左右对称,四肢不强调伸直。7.身体部位之应用:头、颈、眼、躯干、腿、足掌、足跟、臂、手、手腕、手指及袖袍。 (3)焦点:聚焦式。 (4)空间与身体之关系包括1.躯干:一次、二次元。2.身体运用:对称。3.身体造型:门面、C型交替应用。4.空间水平:中水平。5.个人动作范围:向前、侧、后、斜方,中水平及低水平移动。6.舞句经营:渐强式、渐弱式。7.个人空间处理方式:二次元。8.施力与形交替出现。 2.《春莺啭》是美学呈现 《春莺啭》呈几何结构,采对称式,每拍均有主题动作,以渐进方式加以变化方向、速度、力度、造形与气势。舞蹈风格典雅,每拍均有礼节性之动作出现,象征较多之仪式性。在动作之时间变数与力度相结合所呈现韵律状态,调节了冗长的感觉。一直保持其雍容、工整准确,全舞平和、雅致,使这首礼节性的欣赏舞蹈,远离一般感性质感。 《春莺啭》乃目标取向之舞作;娱乐与礼节仪式并重。当然无任何21世纪的人曾亲身体验这个产生于七世纪的舞蹈,但经过严谨的考古过程,通过个人研究重建,以现代的记录及分析方法使其重现,获得预期结果并予保存,以提供世界文化历史一份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