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学理论 >

学派是文化走向深刻的标志——谫论“深圳学派”的可能与不可能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艺术报: 毕兹 参加讨论

“深圳学派”的指向是建设一座学术之城,使深圳成为学术文化、学术信息的中心,汇集、发布、传播、传承、创新学术;逐步形成自成一派的学术阵地和学术群体。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构建文化金字塔,推崇精英文化,张扬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思想、学术、艺术,把一切有益的国际上的文化、学术先进制度、技术、手段拿过来试验,着力解决当下中国文化学术的焦点。
    近日,深圳市组织召开了“深圳学派”学术研讨会。在一个大的范畴里,学派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多样性,故而,把“深圳学派”作为一种文化追求和文化选择,既是文化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具有终极性的文化目标。
    学派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文传统的国度,历来有自己的独特传统。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始,学派学术蔚然成风,虽后也经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但儒释道并存久存的历史,传承的依然是学派之风。儒分几家,道各有宗,释存大小。及至明清,陆王学派、桐城派、浙东学派、吴学、皖学、扬学等乾嘉之学等等,是中国学人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的学派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往往一地一学派,一地一风格,一地一学术,一种地域文化就催生出一种地域学派;一方面体现为同一地域还有群学并出、流派纷呈的景观,同派不同学,同源不同流,同宗不同法;再一方面表现为一位宗师有无数门徒、学生、弟子追随,学问不断传承翻新,或者一门学问、一种学术成群体性研究、研习,出现一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名家大师广为传颂;还有一种情况,即学派表现为学术论战,强大的学派无不具有论战、辩论的强大能力和战胜论敌的经历、成就。
    学派是哲学的发源发生场。学派是文化传承的先知与自觉。学派是智慧、思想、学问、学术为现实发展出谋划策的竞技场。学派是思想交锋、比较、争胜的智力游戏。学派是地方、家族、师门、同好的文化旗帜或耻辱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派是文化强大的标志。学派是片面的深刻和深刻的片面,也是思想的差异、深度、尖端和方法的极致。
    提出“深圳学派”的目标,在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中,还是一个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口号。在全国各地文化建设中,还没有一个地方、城市有这样豪迈的学术气势。除了个别地方试图建设某种艺术风格,传承或复兴某种艺术流派、风格外,从政府层面,整体性地试图建构一种地方性的学术流派,或者为众多地方不屑于顾,或者为某些地方视而不见不愿有意为之。深圳市委市政府将“深圳学派”的形成、创建、发展作为城市文化的目标,的确是开创性的文化举措。
    深圳是一个由无名小村而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作为经济特区具有改革的试行、试验、先行的使命。短短30年间,它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它的经济总量也由初期的不足2亿元,到现在已是GDP过万亿,它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是一个新型的移民城市。它是新的五方杂处之地,是群英汇聚之地,是多元文化共存之地,具有天性般天生似的开拓、创新、求生、图存之地。这一切正是学派诞生的温床,是学派的摇篮,是学派生长的沃土。
    物理学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过一个哥本哈根学派,它的诞生与形成缘自于1921-1930年间,其时,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利用丹麦在大战中的中立国便利,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轴心国”与“协约国”的森严壁垒,为战后失去科研自由的各国物理科学家提供国际性工作空间——资助他们来哥本哈根大学。短短时间竟使人口不足500万的丹麦成为世界科学重镇,成为国际量子力学“圣地”,10年间便有美国、德国、日本、荷兰、英国、瑞典等17个国家63位物理学家访问玻尔研究所,这些人大多年龄不足30岁,其后有10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就是史称哥本哈根学派的科学史实。当然,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欧洲从古希腊以降,就有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犬儒学派等,此后流风未绝,愈演愈烈。近现代更有过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和众多的学术主义、思潮、流派等。
    在美国,人才在移民中迁徙汇聚并形成科学、文化高峰几乎就是一部美国历史全书。至今,世界各种一流人才最为集中的国家自然是二战后的美国。美国著名哲学家皮特·哈勒以哲学为例说:“美国在世界哲学中的统领地位比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统领地位要高得多。”事实是,当代哲学最前沿、最著名的学者的确都聚集在美国。
    深圳文化界很多人以为美国的文化模式是与深圳接近并可资效法的,他们愿意以美国的人才模式为深圳的借鉴。这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他们故此对“深圳学派”具有自信。
    事实上,“深圳学派”并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毫无来由、渺茫无望。
    在过去的30年间,深圳的文化建设是可圈可点、有声有色的。“深圳学派”之前,“特区文化”是这30年的文化概念和标志。30年间,深圳人总结出其中10大文化观念。这10大文化观念的产生,经过广大平民的讨论和学界的研究,最终达成共识,认为这10个方面是30年来深圳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观念。包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些文化观念,有些是重大历史事件留下的思想精华,有些是文化现象的升华,有些是文化行为的写照,有些是文化追求的浓缩,有些是文化理想与诉求,总之,都是来自于历史和实践,是深圳的城市精神。这些深圳文化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还催生了深圳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比如,深圳文博会、世界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动漫基地、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社会科学普及周等等,以及深圳创造、生产、制作的电影、电视剧、文学、美术、钢琴、交响乐、歌曲等文艺品牌。
    深圳学派正是基于这些文化成就、文化特色、文化追求、文化品格的基础而提出的更高的文化目标。因为此中已经酝酿、成就了深圳学派的基本品格和突出风格。
    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它曾经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石破天惊的口号,影响和改变了深圳人,也影响和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是时,改革开放初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究竟什么是经济建设?如何以其为中心,理论与实践都有许多争议、争论、争鸣,人们的认识与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深圳在实践中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对人们旧观念的冲击、对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可谓振聋发聩,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通俗、最直观、最形象的诠释,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最大众化、最生活化、最普泛化、最深入人心的理解与推广。这就足以成当代中国经济学中引领风骚的、实践的、创新的一种学派。
    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这是深圳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南巡及其南巡精神的记录与写照。当是时,姓资姓社激辩不休,高谈阔论大行其道;市场经济成了烫手的山芋。小平同志南巡,在深圳刮起思想解放旋风。东方风来满眼春。敢闯、敢试,有深圳速度和效率。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先行、突围,“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它超越了当代资本主义也跨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成就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深圳的气魄,深圳的独创,深圳的深刻。无论从认识论还是从方法论看,这都具有“深圳学派”的气质和胆识。
    比如,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深圳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它虽无文化传承和积累的基础,但它有文化碰撞、交汇的区位优势;它虽然起步于一无所有,但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立足世界前沿,与世界一体化、全球化同步运行的特区设计。吸纳全国、全球人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深圳的特立独行的优势,也是深圳独备一格的社会风尚和学术风范。
    “深圳学派”的可能,首先在于党和国家对其发展的定位,仍然任重道远和寄予厚望。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央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深圳学派”的可能还在于它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独特改革开放的政治背景,有汇聚英才的移民城市独有的体制机制,有多元的移民文化暨国内各地域、风格、特色文化的汇合和港澳台、中西文化交融交汇,对外文化交流前沿的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时代特色,有崇文尚教的社会氛围,有活跃、有效、生动的传播传媒载体和平台。
    “深圳学派”的指向是建设一座学术之城,使深圳成为学术文化、学术信息的中心,汇集、发布、传播、传承、创新学术;逐步形成自成一派的学术阵地和学术群体。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构建文化金字塔,推崇精英文化,张扬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思想、学术、艺术,把一切有益的国际上的文化、学术先进制度、技术、手段拿过来试验,着力解决当下中国文化学术的焦点: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文明的对接,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型和现代文明转型。
    但是,在现阶段,“深圳学派”的形成也还存在着某些明显的不可能。比如,广义的“深圳学派”是可以倡导,可以张扬的,但是狭义的“深圳学派”又显然暂不可行,暂未形成;“深圳学派”在某些重点学科、重点课题上可以先行、先推,但全面的、权威的“深圳学派”的建树暂时尚未具备成熟的条件;学派有赖于名家名流或学术带头人,以巧妙的“猎头”行动,或用地理优势、政策之利把众多名家阶段性、周期性、课题性吸引到深圳来,形成气候,作为权宜之计也是可行的,但是学派的养成毕竟要靠本土名家,自出大师,而欲达此目的,也决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一锤定音。“深圳学派”是一个慢工细活,要假以时日,要水到渠成。
    但是,无论如何,“深圳学派”是一个十分具有魅力的文化命题,值得关注,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