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其独特主要表现在对其美学价值评价的毁誉参半。其评价的标准基本上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建立起来的古典主义艺术典范。但是,我们可以从大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哥特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味,以体现今天对艺术多元性的寻求。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新绘画风格建立之中包含了对中世纪末期基督教绘画传统样式和技能的吸收与改造,那就无可避免地包含了对哥特艺术的吸收与改造。对于15世纪的哥特式艺术而言,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对立因素,同时又是一个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具有建设性影响的竞争因素。 【关 键 词】哥特式/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风格 【作者简介】郑春泉,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院长,副教授。(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09)02-0071-04 一、引言 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且涉及到多极的评价,经过漫长的积淀,历史中的哥特式真实面目倒有些模糊了。哥特式艺术的不同评价受到欧洲民族发展历史中宗教因素、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比较和审视有关哥特艺术史学、理论文本和历史画作,追寻南北艺术风格各自发展的轨迹,探讨其风格背后的深言大意,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哥特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宗教社会、民族国家发展之中生命精神的不同取向,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性是“北方艺术意志决然地放弃这异族的形式(意大利罗马的巴雪利卡),而为它自己创造出特有表现性的宏伟世界,它反对古代传统,因而是某种全新的和独立的东西。”[1]的确,沃林格尔的话一语中的,我们看到其后围绕着哥特大教堂的形制形成了一系列北方风格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的硕果之一——哥特晚期绘画艺术对意大利绘画在思想上、形式表现和材料技法层面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还表现在15世纪后期纵深轴向透视构图等方面,15世纪下半期,意大利复兴的不再是一个罗马艺术的古典图式,而是创建了一个更具科学性、更具视觉真实的全新的艺术风格。对于15世纪的哥特式艺术而言,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对立因素,又是一个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具有建设性影响的竞争因素。 哥特艺术和哥特艺术史同时也是欧洲艺术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页,16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的艺术史巨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在此后哥特艺术史学中被贬斥为丑陋、混乱无序的艺术形式。这一状况直至19世纪后期由欧洲北方艺术理论家提出异见,由此产生了哥特艺术形式的是非论争。本文的研究课题就是基于以往对哥特式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所能掌握的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哥特艺术的理论及其图像进行梳理,从哥特艺术风格作为北方民族国家为反抗罗马拉丁文化霸权的形式创造这一视角入手,探讨和分析哥特艺术的精神诉求、形式本质和风格特征。15世纪的哥特绘画艺术由于其鼎盛期的国际哥特式和哥特晚期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实践,为中世纪末期欧洲绘画的形式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意大利绘画艺术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艺术史学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某些解释,但是,中世纪末期特别是15世纪南北方绘画艺术不仅在绘画材料技法上和表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从时间上看几乎是同时的,在某些方面,北方哥特式艺术甚至是超前的。然而,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量艺术史著作中,这些历史现象往往被淡化和漠视,历史的真实总还需要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系统深入的研究,也还需要更多文本与图像的比较研究,把南北两种绘画风格发生和发展在同一时间上、在创作思想上进行梳理、比对并系统阐述。 15世纪前半期,哥特式绘画艺术作为基督教传统艺术形式,在北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已经发展为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特征和民族审美意味的艺术式样。而且,研读历史,我们也会注意到,这个时期的欧洲正是意大利政治日益衰败、内战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意大利民族主义思想勃兴之时。其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拉丁文古籍的研究意在复兴古罗马的文化和精神,以此来拯救民族国家的衰败,新思想由此通过欧洲基督教大一统管道向北传播,而艺术方面,北方的哥特艺术在基督教大一统意识形态之下流变为国际哥特式,关键的问题是国际哥特式艺术作为基督教传统绘画形式在意大利已经存在百年之久,宗教的利益和政治的需要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对艺术形式风格的选择,就必然表现出政治需要和利益需要二者价值取向的摇摆不定,因而,南方和北方各种复杂的民族政治因素渗透在艺术的交流中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思想观念对立,这在瓦萨里的表述中就非常显著。 当然,从欧洲艺术发展的总体走向上看,意大利从文艺复兴起的三百年中基本上引领欧洲艺术的发展,可能由于这段历史的辉煌,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定意大利自始至终是辉煌的,而事实上,文艺复兴前的历史对于意大利人来说却是黑暗的、模糊不清的。中世纪一说正是意大利人造的词,也是最早在学术上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中世纪末期是整个意大利半岛诸侯和罗马教廷的各种利益冲突与平衡的时期,同时这也是半岛百般纷扰的内在缘由。瑞士艺术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巨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另外,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所著的《历史研究》中第四部文明的衰落中罗马教廷一章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十五世纪的教皇们与意大利小朝廷的暴君们一样纵情享乐,这是中世纪意大利文化在其十五世纪过分成熟期的主要特征……十五世纪是宗教大分裂的前夕,所有的矛盾和力量已经酝酿成熟,所有的因素已经具备。”[2]这几句话其实正涉及到北方思想和北方意志的崛起,本研究课题在时间上主要定位于15世纪和15世纪前期,就包含了对当时欧洲政治多极化及艺术多极化总体态势下艺术风格与风格选择更深层次因素的学术探讨。 我们知道在艺术上虽然哥特式作为欧洲北方艺术形式是早期基督教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支系,其原始图形来自罗马或拜占庭,但我们也看到12世纪由法国圣丹尼斯修道院大教堂的建设开始,欧洲北方创设了一种有别于意大利传统艺术形式的风格,透过沃林格尔的深入研究,我们看到围绕着大教堂的形制形成了一系统的北方风格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从沃林格尔学术价值意义上来分析,北方的哥特艺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积极和自觉,并非像过去某些艺术史所言的那么消极和僵化。将意大利人的观点和思想简单地比照北方的形式价值,这或许是先验地把艺术的形式创造问题置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典文化复兴伟大成就之后的比对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显然不对称。因为我们知道哥特晚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时间上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成就几乎是同时期取得的,事实上北方民族在中世纪末期的思想解放和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也已经开始,它的发展模式与意大利不同而已,关于这一点如果能从更长远的距离观察并不带偏见地正视15世纪的艺术史和绘画史,我们就会看到哥特艺术的风格创造在本质上是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只是它带有更多基督教的色彩)。本课题之所以会使人产生某种疑惑,可能部分源于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绘画就成为了优秀绘画的代名词,文艺复兴建立起来的古典主义风格成为艺术史中神圣的形式。关于文艺复兴绘画的知识也可能是我们通过大量不断反复的图像和文本教育而构成了某种定势知识,然而,对做学问的人而言,这样的知识并不能代替学术研究,就如同研究历史不可以先验一样。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那些辉煌的深处可能存在某些所谓反面的东西,那么这个反面就是北方哥特文化,换句话说,如果意大利文艺复兴新绘画风格建立之中包含了对中世纪末期基督教绘画传统样式和技能的吸收与改造,那就无可避免地包含了对哥特艺术的吸收与改造。对15世纪风格史中相互影响的考察与研究正是基于这个历史时期丰厚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背景,作为学术研究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减除丰富而陈言简单。 二、研究材料 1、大历史的材料 如上所述,哥特艺术一旦成为文艺复兴的反面,并且经过较长历史的积淀,哥特式的真实面目则愈加模糊,哥特式艺术的不同评价受到欧洲民族发展史中宗教因素、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广泛持久的观念之争、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之争。有关这部分的历史材料有必要参阅美国学者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以及宗教方面的文献。在这些书中我们可以首先了解到基督教的大历史,这样就可以基本弄清楚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圣统治至15世纪末意大利教廷的历史状况。而美国学者帕利坎的《历代耶稣形象》则集中探究了基督教教义的演变和应对政局变化的策略,其关于基督形象演变的研究对圣像图像志的研究极有价值。总之,基督教义及其历史知识是中世纪艺术史的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奥地利学者弗里德里希·希尔的《欧洲思想史》对欧洲基督教宗教改革南北两方思想论辩的分析非常深刻,再将马基雅维里所著《君主论》、《佛罗伦萨史》以及美国学者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研读,对了解欧洲15世纪的历史大视野很有帮助。在哲学方面,黑格尔的《美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使我们能够从更逻辑思辨的高度审视欧洲历史中人文思想所涉及到的各种不同理论体系和价值观阐释,这当中黑格尔有关哥特艺术的美学评价基本上维持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评价,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他的一些评价与当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因为某种需要从意识形态出发的学术观念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阐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不意识到他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画家作品的评价时并没有显示出人意表的洞见来,如对凡·艾克作品的评价。有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中的一些宝贵见解对理解哥特艺术问题颇有助益。另外,美籍学者黄仁宇所著《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有涉及中世纪末期佛罗伦萨及威尼斯资本运作和商业贸易的历史,其中有关15世纪对勃艮第和后来的洼地国家的贸易、投资及收益的内容,对分析当时的宗教艺术贸易所产生的风格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我的导师刘伟冬先生所著的《群星灿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导论性质的著作,书中资料丰富多彩,行文温婉畅达。美国学者约翰·帕雷提、加里·拉德克合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以大大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对深入理解意大利大的历史与艺术发展的因果关系十分有帮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发展的研究目前已有较系统的成果,相比之下关于北方哥特艺术历史的研究就显得薄弱许多。如果将约翰·怀特所著的《1250-1400年的意大利艺术与建筑》与英国学者扎内奇所著《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中北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进行比照、排序,就可以发现,即使是15世纪上半期作为基督教艺术的国际哥特式在当时的意大利艺术赞助方面还是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的,有时甚至作为官方视觉语言而备受推崇,就连瓦萨里《名人传》中也常有这样的记述,更不用说今天我们能够阅读到的各种艺术史学专著了。作为基督教的艺术形式,东方的拜占庭艺术在中世纪末期与北方的哥特式最终汇聚于意大利并流变成欧洲时尚,这其中在基督教大一统基础之上的哥特式风格是北方民族发展自己民族艺术的硕果,而这一过程就包含着意大利的衰落以及基督教在中世纪末期衰败的历史史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哥特艺术的北方精神和审美意志就必然地与其民族的历史现实联系了起来,因此哥特艺术在15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语境中可以引申为基督教北方国家对意大利天主教王权的反抗以及建立民族艺术审美形态的自觉。哥特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被强化、引申并指认为一种北方精神和北方情感的价值象征。至此这种北方艺术的价值观念与意大利的民族审美意识的冲突在所难免。 我们知道欧洲历史除去古罗马的统一之外就是基督教的统一,而大一统为15世纪丰富多彩的阿尔卑斯山南北艺术风格的竞争和融合提供了平台,而这大一统才有可能成为欧洲南北文艺复兴运动发展重要的先期条件。 2、美术史学材料 有关美术方面的史料包括瓦萨里所著《意大利艺苑名人》,虽然一些学者认为瓦萨里的资料并不完全可靠,加之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其对非佛罗伦萨籍艺术家的评价的偏见显而易见,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它仍然是最早的史料记载之一,一些艺术家创作的细节和作品所在地的记载的确是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就是在这些细节中可以体味出别样的意味来。《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美术》主要研究中世纪基督教拜占庭圣像画、镶嵌画,对研究意大利镶嵌画图像志演变很有参考价值。英国艺术史家扎内奇所著的《西方中世纪艺术史》重在陈述和考据,是研究中世纪艺术的重要资料,述而少论,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献研究专著。哥特艺术最为突出的形式应该是基督教圣殿,哥特大教堂既是一种北方民族对神的奉献,又是民族精神的昭示。这种哥特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精神象征和诉求,从大教堂艺术开始,其形式需要所形成的逐步区别于罗曼艺术的过程,开启了哥特艺术风格的创造之途,并由此产生了彩色玻璃镶嵌画及手抄本彩绘等一系列哥特艺术形式更广泛更自觉的追求。有关哥特式艺术,人们可能更多地认同其建筑风格,但在其建筑后面的绘画往往被忽视了,而实际情况是,在基督教北方艺术中绘画方面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形式创造都有着了不起的贡献,也许只是后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光芒遮蔽了这些北方的艺术成就。 北方的宗教意识和情感在基督教的深层精神层面上体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南方意大利的宗教意识。哥特艺术在宗教思想上趋向人和神合一的价值取向,这种人神合一使得哥特艺术在其宗教神性的形式中总包含着人性的情感,这种特质体现在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所探讨的法国精美风格的《让·埃夫勒的圣母子》S形造像中,体现在凡·艾克的一系列作品当中,还体现在戈斯的多幅《牧人的崇拜》作品当中。哥特艺术强烈的感情因素及其人性化特征通过宗教祭坛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和恒久动人的艺术魅力,而且这些杰作无论是其艺术特色还是艺术材质本体性的创造都是与意大利同步的,例如油画材料和技法的发明对绘画艺术的完善和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个重要的创造所导致的欧洲南北艺术表现力的大幅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轻视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艺术所涉及到的艺术本体性也被人们轻视了。其典型表现就是瓦萨里的哥特艺术否定论,它是意大利民族艺术至上观的突出反映。其后又有贝洛里对这一观点的强化,温克尔曼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开创性的研究为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持,再其后布克哈特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赞美,沃尔夫林对意大利古典主义艺术的形式分析,至19世纪末艺术史依然维持着瓦萨里的基本观念。18世纪后期歌德曾发表《论德意志建筑艺术》,发出了对哥特式艺术的赞美,并在其后欧洲兴起了又一轮的哥特热;20世纪初施洛塞尔对哥特式这一观念变动、迁移和传递的追溯,又激发起艺术史对哥特艺术的“关注”,施洛塞尔在《论美术史编纂史中的哥特式》一文说:“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北方感情如何处处都必须与南方古典的空间感相妥协;我们也知道,这种哥特式运动以何种民族偏见在意大利中部主要的教堂中,而且也在威尼斯中发展,它有多么长的时间一直是一种支配力量,尤其在意大利北部。”[3]其意味十分深长;沃林格尔在他的《哥特形式论》中试图证明哥特式的德意志精神高度和文化品质;再其后的是本施内对欧洲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史学问题的研究,意在阐明北方艺术中的哥特意义和本质,我们还在更近一些的艺术史家如贝罗泽斯卡亚的专著当中发现对哥特艺术更为深入研究的学术观点,而贡布里希对哥特艺术的研究以及国际学术界20世纪中后期对中世纪艺术史的研究都为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哥特式是一个广泛而易于引起争议的艺术史学概念。这当中还需要整体把握和区分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以及绘画艺术的关系,研究这些同与不同关系的转换,就是我努力理清这些观念上分歧和对立的重要的理论材料。 本文另一个着重研究的方面就是基于南北绘画艺术的材料及形式的历史实际,分别阐述哥特式艺术的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意大利艺术发展多元状况。在中世纪末期和新时代开端的交汇点上,15世纪成为这两种风格复合发展的阶段,这两种风格从各自的历史关联中寻找到各自形式构成的审美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实现艺术风格自身的完善。关于文艺复兴风格绘画沃尔夫林在他的《古典艺术》中作过精辟的解析,我认为15世纪文艺复兴带状结构和分层浅空间形式是对古典残存浮雕艺术形式的模仿,当然这种构图最为雍容宏大,符合文艺复兴所倡导的对人的英雄般的塑造,但是,也因此证明15世纪的意大利人在大纵深轴向的构成方面几乎没有建树。相比之下,北方国家没有可借用的传统,哥特艺术的自然主义思想也是在自身的发展中成就了辉煌的哥特晚期的尼德兰画派。就此而言,哥特大教堂的形式使画笔离开了墙壁与泥灰,获得了油画材质和技法,艺术家因此脱离了壁画受时受量现场劳作的限制,这对绘画艺术创作朝着精准宏大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6世纪油画的风尚天下也是一个证明。就此而言,哥特式绘画对意大利绘画在形式表现和材料技法层面上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自然、对人同一性价值观的同一表现方面以及15世纪后期纵深轴向构图等方面,使意大利复兴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罗马艺术的古典图式,而是创建了一个具有科学性、更具视觉真实的全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哥特式绘画艺术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风格的对立因素,同时又是一个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积极影响的建设性竞争因素。 三、结语 哥特艺术在15世纪对意大利绘画艺术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这一时期意大利各个地区以及各个层次的艺术家的作品中,甚至在15世纪后期的一些大师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一深刻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虽然在意大利取得先机,但是这场运动的各种政治力量较量和思想启蒙实际上在中世纪末期、在阿尔卑斯山南北两方就已经展开,而15世纪正是这种运动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前半期,因此,15世纪的绘画风格的多元并呈的局面也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显示出极大的可塑性特质。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在于它传统的深广和伟大,更重要的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运动所引发的思想解放塑造了一个近代人格,并由此培育了像吉贝尔蒂、阿尔伯蒂以及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天才。达·芬奇绘画艺术的演变也可以印证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对哥特式艺术风格在相当高度和深度上的借鉴。关于文艺复兴绘画研究的中外著作甚多,但将两者放在同一历史纬度上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相对比较少。正因为如此,本课题的研究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还有许多的学术问题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德]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G].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