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选址观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名》)所以,“宅”的本意就是选择良好的环境。而园林作为人诗意栖居的“第二自然”,更要选择良好的环境而经营之。谈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地选址,就离不开风水。风水,剥离它的迷信的外衣,抛开它玄奥的解释体系,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环境设计理念,“不仅十分注意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重视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5](P64)。而尤重风水之说的徽州人在营造园林时,更是将风水理论淋漓尽致地运用于园林的相地选址、设计营构,进而将风水理论中的生态环境观做了最好的注释。 “风水”,顾名思义,包括风和水,而风(亦即空气)和水是万物之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即良好的人居环境要避风近水。由此,风水理论认为,最好的居住环境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以山为依托,背后的靠山,一可阻挡冬季北来寒流的侵袭,二可生气、纳气、藏气,三可接纳阳光。面朝流水,一可迎接夏日掠过水面的习习凉风,二可享用舟楫、灌溉、养殖的便利,三可为花草树木的葱郁、空气的净化提供保证。周围茂盛的植被,一可涵养水源,二可保持水土,三则防沙降燥、吸尘保湿,调理小气候。可见,按照这种理论选出的人居环境生态功能突出,是极富生态学意义的,这是一种符合现代生态学要求的生态选址观,正如著名美国生态设计学专家托德所言:中国风水“具有鲜明的生态实用性”。徽州园林正是按照这种生态理念进行选址、构园的,从而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第二自然”时,将山体、水源、林木,与田园、鱼鸟、畜牧纳入统一的生态系统中,实现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徽州园林依据风水理论的选址观,正如姚廷銮《阳宅集成》中所述:“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金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即理想的人居环境应是枕山、环水、面屏。如:徽州《湾里裴氏宗谱》载“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可见其选址极为重视利用自然之势,严格按照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进行。 徽州园林在高度重视与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构造园林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缺陷进行了合理的弥补与修复,当然这种弥补与修复也是在风水理论的框架下完成的。婺源江湾虽然前屏攸山,后靠龙山,面向梨园河,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是北宋初年江氏祖先江文采依据南唐国师何令通的指点,对村落环境做了如下改造:将后龙山与笔尖之间的缺口填补上,以接通龙脉;然后再上接村外沿沿河修筑一条坚固的拦河坝,逼使河道南移北拐;最后在村的四周栽上五棵樟树呈梅花状,护守阳基吉地,并在村内开凿两口水井,以制服对岸山脊“火”峰。[4](P248)在众多改造环境的措施中,引水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引水补基”源于风水中对水的重视,蒋平阶《水龙经》云:“水积如山脉之住,……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富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实际上,通过引水改善人居环境,一则解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水源,二则可以有效防火,三则更起到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徽州园林中,依据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人工生态系统,最为成功的还是水口园林的营建。水口的作用是“藏风聚气”,水口园林大多充分利用天然山溪湖坡,再施以人工对自然的改造和补充,包括改造水系,广植乔木,巧置建筑物等,从而营造一个可为村落居民冬屏寒风,夏遮骄阳,涵养水源,吸附尘沙,净化空气的优美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水口植树成林,称作水口林,有着“藏风得水”、“保护生气”的风水意义,事实上确实为村庄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使村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机盎然。如龙川水口、唐模水口、雄村水口、昌溪水口等,都是利用自然条件,加以适当的人工改造而成。而像宏村水口、宅坦村水口,在有限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人工对自然的改造和补充而成。宏村水口完全利用人工水系,其月沼、南湖都是人工挖掘出来,然后再种植树木,修建祠堂、书院等。 四、天成自然的生态审美观 自然环境对人的审美观的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水奇秀,称于天下”的奇丽秀美的山水,陶冶了徽州人的性情,积淀塑造了徽州人富有生态意义的审美价值观,即自然素朴、宁静雅致。这种生态审美观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徽州园林的营建,徽州园林处处印证着徽州人的审美观念。 首先,巧取自然山水,自然天成、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既为徽州园林意境创构灵感的源泉,也是徽州造园时唾手可得的景观要素,这是其他地区造园时难以企及的。奇峰、怪石、丘壑、幽洞、碧水、清泉、飞瀑、云海,成为徽州园林屡见不鲜的要素。[1](P282)自然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霞霭雾气是徽州园林的生命,它有着与大自然相通的律动,弹奏着与大自然合拍的节奏与韵律。当然,徽州园林也是“第二自然”,只是在施以人工时,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山水,使人工美顺应自然美,更好地再现自然美。这主要得力于“新安得造化而无须人为”以及“真山水”陶冶的徽州人自然淡雅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态度。其次,园林为人营构的可居可游之处所,建筑是园林的中心。作为徽州园林中心构件的徽州建筑,以其独有的韵味和特具的美感融合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中,共同构成适宜居住的环境。粉墙、黛瓦、马头墙作为徽州建筑的基本要素以及围绕扁长形天井构成方形的布局,体现了徽州建筑的和谐统一的形式美。但是,因借山区独特的地理形式,因地制宜地建构与布局以及马头墙的交错起伏、跳跃变化又显示出徽州建筑的变化多样。黑、白、灰是徽州园林建筑的主色调,白粉墙、黑色小青瓦、清水砖、本色木料等材料的运用,酿造出徽州园林建筑纯朴自然而又高旷素雅的风致。这里,色俗尽去,黑与白的绝配以及岁月冲蚀形成的黑白间苔痕、光影、浪花波纹等,与青山绿水、田园庄稼、树林花卉融合在一起,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徽州园林建筑均就地取材,既快捷方便,又价廉物美,更能与徽州园林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园林建筑集中体现了徽州园林的美,从中也清晰地透视出徽州人的审美价值观,这种自然素朴,清淡雅洁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有徽州人在营建居住空间时适应山区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外部原因,更与自然山水的陶冶、桃花源里人家的生活熏陶而成的内心感知相关,当然也受到庄子“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朱熹“平淡自然”等传统文化观的影响。再次,植物构景,徽园得天独厚。徽州地区气候温润,适宜花草树木的生长。大量葱郁茂盛的山地树林可供借用,为徽州园林提供了独特的绿色背景;人工栽植的大片风水林,又为徽州园林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巧植的庭园花木更是净化、活化、美化了人居空间。村落园林、水口园林以乔木为骨干,如香樟、女贞、枫香、檀树、银杏、国槐、黄连木等,用于庭园的有梅、兰、竹、芭蕉、枇杷、石榴及其他小乔木、花灌木等。这些植物大都是当地乡土种类,用之造园,既节约成本,又适应徽州的自然环境,也彰显了徽州园林的地域特色和审美意蕴,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小环境气候,维护了良好的生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