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中国“十一五”期间英国戏剧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刘红卫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莎士比亚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20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研究也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科研立项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国内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学术机构对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于某些作家、某部作品或某一时段,内容重复;研究成果多为单篇论文形式,专题性的论著较少;具有中国学者独立品格的原创性研究方法还很缺乏。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继续关注剧作家及作品研究,加强英国戏剧发展史的断代研究以及英国戏剧剧本、剧作家传记、戏剧批评理论和国外最新戏剧研究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将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进行研究。
    【关 键 词】“十一五”/英国戏剧研究
    【作者简介】刘红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英国现当代戏剧研究。
    “十一五”期间(2005-2009),国内学者的英国戏剧研究成果数量比较丰富,质量也较高,显示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鉴于此,本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发展走向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成果与分析
    1.各类论文分析
    “十一五”期间,国内研究英国戏剧的论文(包括期刊、学位及会议论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性。以《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上收录的100余篇论文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研究对象较为丰富,莎士比亚、马洛、王尔德、萧伯纳、贝克特、品特、汤姆·斯托帕德、卡里尔·邱吉尔、S.凯恩、P.谢弗、A.艾科伯恩等英国各时期的剧作家都有学者论及。
    莎士比亚仍为重要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占到50%左右。有较多的论文通过文本细读,尝试以新的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莎士比亚及其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暴风雨》、《麦克白》、《威尼斯商人》、《李尔王》等。也有一些学者从文本著作权、文本意义的美学解构等角度比较宏观地展开了莎士比亚研究。如张耀平的“柏拉图与莎士比亚——影响及莎士比亚作品著作权问题”(2005)、曾艳兵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矛盾修饰法’”(2008)、徐群晖的“莎剧文本意义的美学解构”(2005)、程朝翔的“莎士比亚的文本、电影与现代战争”(2005)等论文。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仍是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代表性的论文如李伟民所撰写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中国”(2006)、“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一个特殊译本《天仇记》”(2008)以及李伟防的“论梁实秋与莎士比亚的亲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2008,该文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资助金项目“梁实秋莎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以上学者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批评实践表明,研究方法对于文学研究的深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没有终极论断的,不同角度的切入,不同批评方法的使用,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也说明,“至20世纪,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更是成为不同批评方法的聚讼之地”(杨慧林54),由聂珍钊教授首倡、有着中国学者独立思想品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即以《哈姆莱特》为例进行了充分阐释。①
    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剧作家马洛也受到了一定关注。一些学者从新历史主义、伦理学或版本角度,对马洛及其经典剧作《浮士德》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冯伟在“《浮士德》两个版本与早期现代英国戏剧的版本问题”(2009)一文以《浮士德》的两个版本为例,指出早期现代英国戏剧中版本研究的重要性,认为“不同版本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早期现代英国剧场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后来编辑者和研究者的审美趣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74)。
    王尔德研究主要集中于喜剧研究。代表性论文有2007年第6期《外国文学研究》上刊发的吴学平的“论王尔德喜剧人物的独创性”和刘茂生、方红的“《莎乐美》: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等文章。
    “十一五”期间,20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研究也在逐渐展开和深入。沈雁的“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2007)、王珊珊的“《等待戈多》的‘等待’”(2005)、黎林的“《看管人》:规训社会中权力与战争游戏的隐喻”(2009)等论文对塞缪尔·贝克特的一些主要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自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品特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呈现出多角度研究趋势。例如,何其莘在“品特的探索真相之旅”一文中指出,品特的戏剧不应简单地归为欧洲荒诞派戏剧,“品特的作品所塑造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二次大战后英国下层社会人的生活,剧中的主题往往是生活对工人的威胁。这不是一种存在于幻觉之中,而是真实的、发生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威胁”(30)。陈红薇的“试论品特式戏剧语言”(2007)一文以品特的小说《侏儒》和后期代表剧作《月光》为例,深入探讨了品特式话语的内涵。
    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注意到女性剧作家在英国剧坛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象,特别是对卡里尔·邱吉尔和萨拉·凯恩两位女剧作家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如钱激扬在她的论文“论卡里尔·邱吉尔在《优异女子》创作中的理论自觉意识”(2007)中,通过分析邱吉尔的《优异女子》中蕴涵的多种美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的结合,说明邱吉尔是一个有着较强理论自觉意识的作家,她独创的戏剧才能与她对理论的理解运用密切相关;万俊撰写的“萨拉·凯恩和‘对峙剧场’”(2006)一文则介绍了萨拉·凯恩及主要作品,并介绍了90年代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对峙剧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