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诸多梅兰芳民国时期的文献史料,在某种程度上,被某些研究机构和某些研究者策略性地“遮蔽”了。对于不够精熟史料的研究者,他们接触到的,可能是已被“筛选”、“过滤”的史料,这显然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和开拓。 在京剧学研究中,梅兰芳研究是重要分支之一,也是其中的“显学”。检点1949年后出版的京剧类图书和论文,以梅兰芳为研究主题的,为其中一大宗。虽然数量众多,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材料陈陈相因、观点重复、先入为主的“选择性研究”、缺乏开拓性等。究其原因,与梅兰芳研究史料的散佚与缺乏整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研究者总是在引用一些常见的二手材料,而愿意深入文献、爬梳珍稀史料者少之又少。 研究内容过于重复 重复性研究,是当前梅兰芳研究中的突出问题。譬如,关于鲁迅和梅兰芳的研讨,从1985年至今,仅题目包含“鲁迅”和“梅兰芳”字样的文章,据“中国知网”搜索,就不下40篇,其中“恩怨”、“过节”是研究的关键词。如果再统计著作、报纸、学位论文等涉及此问题者,则数量更多。其实,对于这两位文化巨匠,相关研究史材就是鲁迅的那几篇文章,过度的阐释、主观的臆断和非理性的剖析,只能徒乱人意,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再如,关于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讨论、梅兰芳出国访问演剧等,论文皆多,其中研究的深化、精细化自然是好的一面,但是存在的重复性、单一化问题亦不必讳言。 1990年出版的《梅兰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收录的基本是1949年以后的文章,其中又以梅兰芳亡故后,友人和学生的怀念和追忆文章为多,而民国时期的研究评论整体付之阙如,不能不说是一部“瘸腿”的艺术评论集。 1994年出版的《梅兰芳年谱》(河海大学出版社),立意虽佳,但实病粗率。民国时期的诸多年份,谱主一年的经历,仅用不到一页纸的篇幅就草草了事。如1925年和1927年,都是梅兰芳极忙碌的年份,居然无事可记。再如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梅兰芳更是繁忙辛劳,商演、义演、拍电影及收徒传艺等活动不断,但年谱也仅寥寥几笔。造成年谱过分简略的原因,显然是作者掌握的“料”太少,深入原始文献不足,故而未能清晰勾勒出梅氏的人生轨迹。 《梅兰芳艺术年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系依据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的大量第一手史料编成,应该说具备外间所没有的天时地利,然而其书在对梅兰芳的叙述中,却出现多处错讹,有研究者仅核对1949年后的原始材料,竟辑录出65条勘误记。 2000年推出的《梅兰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立意极好,但显然用力不够、思虑不周,只把坊间常见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文集、戏剧散论、曲谱、剧本选等“打包”处理,汇编成册,既不符“全集”之名,又无编辑体例可言。 此外,笔者在翻阅梅兰芳题材图书时,发现多数作者只罗列1949年之后的图书、论文,而鲜有爬梳1949年之前的文献史料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