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需辟新路径 为开辟梅兰芳研究的新路径,不如先做一些扎扎实实的文献考论,以填补京剧文献史料研究的空白,同时着力解决梅兰芳乃至京剧研究中的一些疑难。笔者认为,这对于推进以梅兰芳为中心的京剧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五卷本的《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为学术界、当代艺人和爱好者提供了梅兰芳研究的基本文献史料,汇刊所收录的全部为民国时期的一手文献,量大、珍稀,生动、翔实地再现了梅兰芳的演剧生涯、艺术追求和生活历程。汇刊史料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刊专集性质,因为大多图文并茂,故而采取影印方式,以存真;另一类纪实小说,以文字为主,则重新整理校对,方便研读。 1913年版的《梅兰芳》是最早的一本梅兰芳特刊专集,差不多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伶人特刊专集之一,极为稀见。英文版《梅兰芳》(1929年版)配合梅兰芳访美而印制,可谓民国时期出版的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品位图书。1929年,左翼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周报》之《梅兰芳专号》,是民国时期最大规模集中批判梅兰芳的资料集。齐如山的《梅兰芳艺术一斑》(1935年)堪称第一部专门介绍、研讨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学术著作,具有发凡起例的创新价值和意义。汇刊还点校整理了四部民国时的梅兰芳题材小说,其中穆儒丐《梅兰芳》和包天笑《留芳记》等,都属于非常稀见的文献史料。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末期之眼》云:“我以为艺术家不是一朝产生的,是经过祖辈以来的好几条血脉,才绽开的一朵花。”笔者很认同此话。设若梅兰芳不是出生在梨园世家,不是祖、父两代经营私寓,涵养了独特的家风和气质;又在与文人交游中,深刻参悟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质、含蓄之美,恐怕很难成就后来的“伶界大王”。我们应为中国艺术史上出现梅兰芳这样不世出的伟大艺术家而额手称庆。 梅兰芳的名字熠熠生辉、彪炳史册,梅派艺术中正醇和、流光溢彩,而梅兰芳研究也极富魅力、引人入胜,是中国京剧史上永不过时的恒定课题,常谈常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