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闽南地方传统戏曲的现代性经验——华东本与邵氏本《陈三五娘》比较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南方论刊》(茂名)2014年 王伟 参加讨论

    二、经典建构的时代规驯
    首先就有论者基于“个人是历史的人质”的述史秩序意味深长地指出,剧作改编者在世俗社会与戏曲“场域”的权力结构身份位置与话语权力资源掌控,促使华东会演本在经典命名之没有硝烟的竞逐之战中,一举压倒包括邵氏本在内的众多改编本,进入史册、影响后世。若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工具重新观照华东本《陈三五娘》的来龙去脉及其所映现之新文艺工作者的自我镜像,不难发现许书纪、林任生等兼具现代性视野又熟稔民俗曲艺的新文化人,在这一已然描述为“抢救”之改编事件中所起作用的暧昧多义。事实上,他们之所以能在“改人、改戏、改制”之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改革实践中,享有不容置喙的主导地位与真理在握的心理优势,并不在其对闽南庶民戏剧的感情多寡有无和具体编导演经验的深浅与否,而在于其作为上级部门派驻地方、深入基层的戏改干部,被主流话语塑造为掌握先进思想武器与现代戏剧理论的理性改造者。缘此,唯其方能深入把握剧种历史嬗变规律与戏曲未来走向,真正自觉领会专属“新社会”、“新时代”、“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戏”应该“怎样演”与“为什么要演”。由此不难理解身为晋江县文化馆首任馆长许书纪,何以能够审时度势的凭一人之力,瞬间颠覆梨园戏数百年来三派分立、相互设防的剧种格局,石破天惊地“开创了混合三派于一出戏的梨园大融合”[5]。与新文艺工作者(主流观念形态话语之合法化的具象代言者)相互映衬的是,无论是梨园戏《陈三》的口述者蔡尤本,还是歌仔戏的改良者邵江海(杨路冰先生在1995年2月厦门举办的“歌仔戏艺术研讨会”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邵江海与新文艺工作者颇有摩擦而格格不入”[6]),缺乏前者拥有丰沛的政治资本与潜在的经济资本,其特有或曰残存的文化资本乃是,“中国古老的戏剧行业百千年来所形成的、为艺人们熟稔的那一套行业规范”[7],只是天然自发地懵懂知道“戏”从艺术传统的审美角度如何演而已。质而言之,现实身份不过是腹内有戏、需要改造的民间艺师,其作为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严重匮乏与时代对话的思想资源,陷入身份迷茫、认同焦虑的现代性焦灼之中,因此能量有限、话语低微。
    另有不少学者将论述顺势引申到中华戏曲架构的剧种坐标中来。从剧种起源时间上看,梨园戏历史悠远、出身高贵,其轻柔曼妙、韵味悠长的“十八科母步”,无愧于“宋元南戏活化石”的隆重声誉。与之相应成趣的是,歌仔戏作为与“新剧”几近同时出场的“旧戏”,其可考历史不过短短百年,起身微末、发自草根,表演程式、身段舞步、搬演剧目,都是挪用自其他剧种而来,在文化积淀与血统纯正方面无法望其项背。事实上,作为老歌仔戏“四大柱”之一的《陈三五娘》,即为梨园戏中小梨园“七子班”的传统保留剧目。从地理空间上看,如果说梨园戏通过勘定溯源,千方百计地与地位显赫的“南戏”(已然被戏曲教科书刻画为华夏戏曲之正宗源流)构建联结,进而与占据大中华戏曲版图之主流剧种建立想象性的脉络关联,而摆脱地方剧种的身份焦虑与合法性危机;那么坎坷波折、命运多舛的歌仔戏,则无法循此路径而获象征资本,始终难以进入戏曲圈层的核心地带以配合文化中心的共同体想象。其前身“歌仔”据说诞生于东南边陲的九龙江畔,后传入宝岛台湾而在日据时代渐次演化为“大戏”形态,再借助闽台民间交往辗转回传到故土原乡。显然,歌仔戏从诞生伊始到繁衍至今,长期地处远距中原(政治中枢)与游离江浙(文化中心)的边缘区域,被主体视为“他者”而将之放逐。其典型例证,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统治大陆(亦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台疯狂推行“皇民化运动”、“内地延展主义”等酷烈文化殖民政策)之时,“说它是‘亡国调’,对‘歌仔戏’艺人的侮辱和迫害,无所不至。到抗战爆发,更是凶狠地下令禁演,甚至扬言凡是唱‘台湾戏’的抓到就要杀头,并已搜查汉奸为名,逮捕‘歌仔戏’艺人游街”[8]。据此歌仔戏本身被“污名化”的现实境遇,其代表剧目《陈三五娘》珠玉蒙尘也就顺理成章。应该承认,上述论述的确有助于今人理解《陈三五娘》乃至歌仔戏这一剧种的历史定位与时代坐标,以小观大、由点到面,管窥蠡测地方传统戏文在东亚现代性想象中的命运问题。但进而思之,这一着眼于地缘要素、政治光谱及其所支配文化策略的宏大修辞,或许过分耽溺于族群结构与权力分配宰制剧种疆界的表象层面。其实暂且不论在华夏戏曲甚至东亚戏剧的讲述图谱,中心主流/地方边缘、历史正统/现代晚发、精英阶层/庶民群体的二元划分,一贯就是界域开放的动态游移,而非静态凝滞的一成不变。历经反复研磨、精心改良的地方曲目(诸如华东本《陈三五娘》之类),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机缘下,鲤跃龙门、反客为主而进入正史、跻身主部数不胜数。姑且就说,邵江海为后人缅怀的功绩之一,便是其创作“改良调”,使得“疑神疑鬼的地方当局,因闻不出改良调和改良戏有任何‘亡国之音’、‘伤风败俗’的气味而网开一面”[9],让歌仔戏在闽地“禁戏”的喧嚣声浪中获得生存空间。职是之故,笔者以为,不仅要重返历史语境而将问题重新语境化,更要直面文本本身的艺术质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