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一个人的艺术盛宴——高州单人木偶戏艺人梁东兴专访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化遗产》(广州)2012年 倪彩霞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2011年9月高州木偶戏广东省传承人梁东兴先生带着他的单人木偶剧团到中山大学进行为期10天的专场表演,前来观剧的还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稻叶明子教授。在演出期间笔者对梁先生做了一次艺术专访,内容涉及高州单人木偶戏的历史与现状,梁先生的学艺经历及表演技艺,梁先生对单人木偶戏艺术传承的一些看法。
    关 键 词:高州单人木偶戏/行江戏/总江戏/打武
    作者简介:倪彩霞(1973-),女,广东湛江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讲师。(广东 广州,510275)
    标题注释:本文为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JJDZONGHE0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宗教仪轨、信仰民俗与传统演剧研究”(项目编号:GD11YYS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1年9月高州单人木偶戏艺人梁东兴先生应邀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进行为期10天的艺术专场演出,在中文堂顶层的塔楼里,除了摄像机,观众还有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稻叶明子教授。笔者来自粤西,因为乡邻的关系有幸见到梁先生,在演出间隙对梁先生做了一次专访。
    梁先生出生于高州一个单人木偶演艺世家,为第四代传人,姓梁名东兴,今年已67岁,家住茂名高州市金山街道办米塘村米塘管区。家中老伴务农,儿女四人、孙辈四人目前都没有传承他的艺术。梁先生本来想培养孙女,却因为孩子考上了大学,以学业为念,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中断了,现在又寄希望于还在读中学的孙子。用梁先生自己的话说:“民间艺术只能活口,如果孙子有书读,也不想耽误他前途。”自从2006年高州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先生把技艺传承下去的念头是更加强烈了。
    一、从艺经历
    梁先生曾祖父梁达和、祖父梁以佳、父亲梁万年都是单人木偶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对木偶表演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很喜欢跟着祖父出去演出,在一边看得津津有味,回到家中自己练习。祖父见孙子有兴趣自然悉心指点。“亲师不如访友”,梁先生一边跟爷爷学习,一边也很注意看其他老艺人的表演,吸取他们的长处。他说:“小时候,高州民间木偶剧团很多,老百姓喜欢看,一场演出都有二三百观众,不少人走三四里路来看。那时阵偶身比现在小,戏台是用竹子搭起的,幕布挂的是竹簾,用火水灯照明。后来高级社时期有了汽灯,农村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电,刚开始还没有喇叭。”
    梁先生22岁出师,开始独立演出,用俗语说就是“自己出来揾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家困难时期,演一晚戏金只有一筒米,后来慢慢增加到一升米,大概到了1978年,唱一本戏可以挣5到10元。虽然收入不高,但是随着表演技艺的提高,人气不断累积,梁先生是一年365天都有戏演,对于艺术的热诚也始终没有消退。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木偶戏已经不复往日的受欢迎。虽说戏金已经提高到二百元左右,但一年只有三四个月有戏演,像他那样活多的艺人勉强能养活自己,活少的艺人就只能另找出路了。
    梁先生的演出以在高州为多,有时去茂名市,因为离家比较近,只要高州有得演就算其他地方来请戏也不去了。但从演几十年,走南闯北还是演过不少地方,化州、吴川、浅水、湛江、番禺、佛山、广州不说,2009年还代表高州木偶戏走出国门到德国演出了一周,去年又被广东省文化厅选戏参加世博会,去上海演了几天。
    梁先生演艺精湛,在高州享有盛誉,一般主家会主动来联系演出业务,以前是走路、骑车找到家来,现在多半电话联系。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梁先生电话,还特意向高州文化局打听。有些近的地方,知道要请木偶戏的,梁先生偶尔也去问问,但这种情况不多。
    梁先生30多岁开始带徒弟,已经有7人出师,民间艺术谋生不易,现在只有2、3名徒弟有演出。梁先生带徒弟不收学费,都是对方有兴趣有恒心想学,就答应下来,平时在家指点指点,主要在演出中实练。“平时指点他,花旦怎么唱,武生怎么唱,让他供起台自己练习。有演出任务而且就在近处的就通知他一起去。布台、拾装木偶是徒弟的工。要给他演,日场、年例戏开头没什么观众的时候就让他演。慢慢地让他演开头白,等功夫有六成了就放手让他演。”“木偶戏无咁易做,识唱又要好词句,又要老百姓接受得了的口吻,又要有动作,又要涌台(意思指有观众缘),女声要唱得好,男声头女声尾,观众习惯,艺人也没那么辛苦。做一场戏很累,在下面演出经常连演多天,比如今年3月在金塘圩边连演15天一共39场戏,上午下午晚上一天3场,演2天要休息1天。观众多的时候有三四百人,少的时候也有一百几十人。”
    二、高州木偶戏的历史及现状
    高州是粤西地区的木偶戏之乡,最多的时候一个县就有木偶剧团150多个,艺人500多人。高州木偶戏分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据《高州县志》载:“杖头木偶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县内。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布袋木偶也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高州县木偶戏艺人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只作附属于杖头木偶表演中插入使用。”①从县志资料来看,高州单人木偶戏来源于布袋木偶的“扁担戏”,后来杖头木偶取代了布袋木偶的主演地位,后者称为穿插表演的成分。
    高州木偶戏主要是民间班社,以中班和小班为主,大班只有一个,就是高州国营木偶剧团。大型木偶剧演一台戏要12到30人,唱的是粤剧。中型木偶剧团大概有几十班,一台戏4到6人演,唱本地方言。小型木偶剧团大概也有几十班,一人演唱,也是唱本地方言。中型班与单人班都唱木偶腔,即以高州方言为语言载体,以高州山歌为基础的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唱腔。但腔调稍有不同,中型班多七言,唱一下打一下锣鼓。单人木偶戏则在唱韵文之外,穿插山歌调、采茶调、粤曲小调、木鱼腔、白榄词等民间小调,说唱结合,更为自由活泼。
    粤西一带,除了高州,化州、茂名、吴川等地也有木偶戏,舞台和木偶的大小根据艺人有别,大家唱的方言稍有不同,声尾不同,茂名、化州、吴川的女声比较悲。化州、吴川、电白没有大班,有中班,以小班为主,茂名只有小班,高州则大中小班都有。在高州初时只有小班,是单人,解放初才出现中班,开头两个人,一人打锣一人唱,后来三人、四人到五人。后来又进化到大班,“奏升平”就是大班,唱粤剧。远一点的地方,广西也有木偶戏,但没有小班,都是中班,三四个人演,内容和粤西木偶戏的基本相同,但是唱腔不同,用的是广西地方方言。广西有白话有官话,但木偶戏都是唱白。下到海南,虽是讲“嚟”,但木偶戏都是唱白,不会唱“嚟”唱“哎”,②廉江、遂溪也有木偶戏,但比较少。
    谈起高州木偶戏的历史,梁先生滔滔不绝,“曾看过《东周列国志》,里面记载说汉陈平木偶退敌兵,如果是真的木偶戏就有2000多年历史了。高州木偶戏什么时候开始有以及从哪里传过来的,说实在话我也不清楚,但听老一辈说过,高州人很多是从福建迁下来的,宋朝五虎平西南,狄青平南时期,从福建、南雄珠玑巷放了很多人下来。旧时的寒江关在阳江,高州水库、石狗岭为竹枝关,宋朝狄青平南杀了很多南蛮,然后从福建迁了一批人过来。大概宋朝开始高州已有木偶戏了,没准是从福建传下来的。福建偶头比较小,我们过去偶头也小,台面只有电视机那么大,现在改大了。高州木偶戏现在大部分是杖头木偶,但布袋木偶才是传统,现在很多艺人不会打武了,打武用的就是布袋木偶。”梁先生所言与县志记载相符,可知高州单人木偶戏本来是布袋木偶戏,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杖头木偶为主,布袋木偶为辅。布袋木偶在“打武”的场合保留了“扁担戏”的艺术传统。
    三、单人木偶戏剧本及表演艺术
    高州单人木偶戏有散本戏、全本戏之分。全本戏演的都是历史故事,以唐宋戏为多,《隋唐演义》、《薛刚反唐》、《薛丁山征东征西》、《杨家将》、《岳飞》、《五虎平西南》、《慈云太子走国》、《再生缘》、《乾隆王游江南》、《高天肆》、《鸡爪山》、《三国演义》等。散本戏有《夜祭秋江》、《赵化龙救殿》、《杨展救母》、《忠官审节妇》、《烈女从军》、《龙书火帝》、《高文举》、《陈世美》、《张古董借妻》、《两国为王》、《哪咤出世》、《哪咤闹海》等。以上都是梁先生随口说‘出来的演过的戏,据他说,单人木偶没有什么编好的剧本,所谓的本子就是长篇小说。“木偶班演出剧目,大部分是前辈艺人根据流传的木鱼书,民间故事以及《三国》、《隋唐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编成提纲式的本子,表演者按照戏剧的情节随口加上词句来演唱。”③根据梁东兴的说法,木偶戏剧本分行江戏和总江戏。行江戏是爆肚戏,没有预先编好的唱词,可以唱全本戏。总江戏有本子,难做本戏。“行江戏明白过总江戏,有板有路,熟悉套路后就可以自由唱出来。”
    演全本戏关键在于熟悉故事情节,关口人名,什么人到了什么关做了什么事,怎样唱得观众明白、喜欢就行。木偶戏也有一些固定情节,比如《夜祭秋江》主要情节是“祭江”,但不同艺人“祭”的水平有不同,祭得逼真可以引大多数观众流泪。又比如《桃三春》,桃三春后花园题诗,被后母说是勾引情郎,桃三春为证清白欲投水自尽,“姐弟分别”是主要内容。“我爷爷演过,我记得一些唱词,但可以说他没有我演得好。演得好不好关键在把主要情节演好了,那样全场就好。”
    木偶虽然不是人,但也有表情,要有台步。花旦在“丁丁丁嗙”的锣鼓点中晃着出场,显示她的斯文,出来时左看看右看看,抹抹头发梳梳髻。元帅就一步一步大步迈出场,显示他的大方。杂脚出来脚步踉跄,婆旦则扶着棍慢慢走出来。木偶戏的脚色分生旦净丑末,具体有文生,花旦,杂脚,武生,小武(行话又叫不帖),婆旦,公脚(老人),老杂,嫩杂,皇帝(行话又叫文堂),军师,丞相(皇帝军师丞相三脚色行话又叫“排朝”),下辣(即下人士兵婢女等),帮花,武旦,夫人旦(40岁左右,有小孩的女性)。在农村,群众看惯了,对木偶很有感情,尤其老人家。
    在前文“历史与现状”部分,提到单人木偶戏的传统表演“打武”,这也是梁东兴的“绝技”。单人木偶戏表演战争、打斗场面时,元帅、将军用杖头木偶。一般的士兵和小人物打斗用布袋木偶,叫“打武”,使用的武器有滑棍、榔头、桥凳、三叉、盾牌。布袋木偶的打武有单手打和双手打,单手打是一边手操纵木偶,木偶手中舞动武器,另一边手敲锣击鼓。双手打是两边手分别操纵一个木偶,木偶手中舞动武器对打,在表演的同时通过木偶手中的武器敲击乐器。据梁先生说,大偶(杖头木偶)有大偶的打法,小偶(布袋木偶)有小偶的打法,小偶的“打武”更生动,难度更大。布袋木偶打武的技艺在湛江地区基本失传了,在高州只有他会,茂名还有一位老艺人会,但已经七八十岁了。“我教过一个徒弟,跟我学了6年,我教他单手打,但他自觉技艺已经过关要双手打,脱了锣鼓,技艺还是不太行。过去吴川也有艺人能打武,现在没有了。”
    关于梁东兴的打武技艺,《高州县志》有云:“至于说到那武打场面,更是梁东兴的‘绝技’。他表演时除了轮番操作全套木偶外,还要同时使用吹、打、弹、唱等诸种艺术手段,把舞台弄得风云变幻,神鬼莫测,令观众如观看真人演出一般。如果碰上开打的重场戏,则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边操作木偶,一边擂鼓鸣金,同时运用多种声调演唱,舞台上顿时‘鼓角齐鸣,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令人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④
    四、演出习俗
    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单人木偶戏也有不少演出的习俗。首先木偶有文武人物之分,不能张冠李戴,元帅要挂须。在台上,文左武右,中间的位置叫德正位,是皇帝元帅坐的。在朝中,皇帝坐正位,元帅是臣子要下跪。皇帝来到军营,元帅要离座去迎接,行君臣礼,礼毕元帅坐回正位,皇帝只能坐左上位,因为军营中以元帅最大。木偶回到后台哪儿顺手放哪儿就行。木偶装箱没有什么讲究,以整齐避免互相碰撞为要。
    木偶上下场也有一定规矩,以艺人坐向为准右边称为依边,左边称为宅边。根据剧情如果在家中出门就从宅边上场依边下场,如果是从外边回家就应该从依边上场宅边下场。神仙、皇帝等脚色则习惯从宅边出场。
    其次,正戏开始前的开场白有一定套路,比如“太平盛世乐年东,诸君肃整听从容,从古至今都是一样,都是人生那命里逢。”“子时开天连百载,丑时辟地两万东,伏羲鬼谷当初画八卦,正分春夏共秋冬。”“蔚蔚蓝天色更青,欢歌古国中高城。”“燕舞莺歌迎春叫,春到人间总是情。”“山水有情青山秀岭,山呼海啸接歌声。”“英雄儿时多壮志,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到观众来了,唱“闲言多时讲唔尽,将回书今晚一卷戏文。看官欲将今晚节目来追问,《哪咤出世》真又真。”接着就开始正戏的表演。
    在民间,人们认为木偶戏有驱妖灭邪、保平安的作用,一般喜庆场合喜欢请木偶戏,象年例戏、神诞戏、土主戏、婚庆戏、入伙戏、白花戏、求财戏等。年例这段时间是演出的旺季,基本天天有演出。丧葬白事倒是不请木偶戏的。据梁先生说,“我们高州很少演斋戏,那边做斋这边做戏,一出斋一出戏,茂名、吴川靠海的地方有,但一般请人戏,现在很少见了。”
    去到一个地方,先征求乡人的习惯在哪里布台,台口向哪里。一般庙堂戏向着菩萨演,有的地方庙宇大的还在里面搭台,庙宇小的就在外面搭台。演出前还会问主家有什么风俗和要求,演出开场白时可以加插一些说明,比如“某某村某某人出于什么原因请戏,演的是添丁戏或者其他的什么戏,酬还神恩,请某某大神或者请乡亲们看戏等等。”一般第一晚正戏前演《八仙贺寿》、《天姬送子》,艺人可以拿到红包。以前有些地方拆台时要求演“收妖戏”,现在很少了。实际就是说好话,演出结束后艺人在台上说:“堰头堰尾,路头路尾,三叉路口,十字路头,屋前屋后,台前台后,有个散男散女,统统收佢回天。保佑村中群众平安顺利,发财添丁。”做完“收妖戏”有的主家还在台边烧一些纸钱。有些地方年例时节演通宵戏,有人看无人看都要演,一直做到凌晨4点,因为戏是演给菩萨看的。
    木偶戏的戏神据说是华光,有的艺人敬华光,出箱或每月初一十五烧华光纸。也有的艺人没有敬戏神,像梁先生就没有,他说:“立就有,不立就没有,我开始演戏就没立。我们高州一般没有,极少极少,没有什么禁忌。一请就立即去,开箱,演完立即回。”
    五、配乐、木偶、服饰与戏台
    在梁东兴先生的舞台上,笔者看到伴奏乐器有锣、鼓、木鱼(又分局、积)和铃盏,一共五样。然据党劲的《粤西高州单人木偶戏考述》,尚有唢呐一种。“一般情况下,唢呐伴奏都会用作开场前的背景音乐,制造气氛。在演出过程中,则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场合的不同而吹奏不同的曲牌。”唢呐的牌子有《帅牌》、《一锭金》、《小拜门》、《得胜令》、《雁儿落》、《荡舟》、《手托》、《大开门》、《小开门》等。⑤
    据梁先生介绍,单人木偶文戏唱本地腔,演武戏开场往往唱一两句粤剧的手板,然后开始唱木偶腔。比如《岳云退金兵》,开头锣鼓一起,唱“金狗嚣横,把中原~侵犯啊!”在农村这叫“涌台”,意思指把场面哄高,把气氛提起来。
    单人木偶的戏台由木条架起来,四根柱子八根横木,规格为4尺长4尺宽5尺高。搭台的时候把戏箱摆在中央,绑牢一根圆柱撑起台顶,四周围上幕布。幕布有花棉布、绒布,量好尺寸自己缝制。木偶论“堂”,一堂有三四十个,偶头有一尺箍、九寸箍、八寸半箍等尺寸,偶身一般高一尺二寸。偶头一般用樟木、白质木等既轻又幼纹的木料雕刻而成,然后进行彩绘和装饰。偶身用的是竹竿。木偶的眼、口、舌、鼻均可活动,在竹竿上装有机关。木偶在高州就有艺人做,服饰就要到附近的梅麓订做。按照木偶大小而定,一般一尺6、7寸阔,袖长以左右交互搭过来包过头为准,木偶戏服有衫无裤,以盖过木偶稍长一点就可以。木偶的装饰有的买,有的根据需要自己加工。
    平时演出,装备就是两个戏箱,一捆台架,外加喇叭音响,近的地方用摩托车跑两趟或一辆三轮车一趟就可以运走。演出前2个钟头开始布台就可以。
    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观看梁东兴表演的时候,笔者注意到戏箱上写着“国家非遗保护项目高州单人木偶戏”字样,于是向他问了传承人的事情。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高州木偶剧团的两位团长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高州木偶剧团是高州唯一一个大型木偶剧团,演的是粤剧木偶。作为高州单人木偶戏的代表性艺人,梁东兴是唯一一位代表高州木偶戏艺术走出国门,2009年到德国演出了一周的艺人,他的表演艺术多年来得到地方群众的喜爱。
    据梁先生说,2008年高州文化局在报送国家级传承人材料的时候,曾经跟他说要整理他的材料,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报送上去。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公布以后,梁先生有一段时间想不通,曾经产生弃艺从商的念头。从事了一辈子民间艺术,走南闯北,为艺术为地方文化建设尽心尽力,每次文化局下达演出任务,都非常乐意去完成。没想到到头来被“耍”了一把。本来想走了,离开高州到珠三角一带跟儿子一起做生意。但是年底了,来请戏的人实在太多,梁先生最终还是放不下那副演出的“担子”,放不下喜欢看他表演的观众,没走成。
    2010年省文化厅专家到高州选戏参加上海世博会,高州文化局一个电话,梁先生还是兴高采烈地去了,他表演的《岳云退金兵》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当场拍板。于是高州文化局为他置办了一套新的演出行头,包括舞台、音响、灯光、戏箱。就这样,梁东兴带着他的演出“担子”去了上海,回来后又参加了年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到中山大学演出5天,受到了羊城观众的热烈欢迎。
    去年底梁东兴被认定为省级木偶戏传承人,消息传来,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倍感欣慰,把自己的表演技艺传承下去的念头更加强烈了,除了以前带出来的徒弟,目前他正在物色合适的年轻人,打算把自己的浑身本事倾囊相授。至此笔者也为这位质朴、挚诚的民间老艺人那种对艺术的热爱和忠诚所深深感动。
    注释:
    ①《高州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73页。
    ②在粤西地区,雷州半岛的海康、徐闻等地方言,当地人叫“嚟话”,属闽方言闽南次方言雷琼片;廉江、化州、电白、信宜部分地方的方言,当地人叫“哎话”,属粤西客家方言。
    ③《高州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73页。
    ④《高州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73页。
    ⑤党劲:《粤西高州单人木偶戏考述》,《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第12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