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洛地:《“一正众外”、“一角众脚”——元曲杂剧为“正外制”论》,《洛地戏曲论集》,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②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剧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9页。 ③丁秉鐩:《菊坛旧闻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99页。 ④《名伶访问记——奚啸伯》,《立言画刊》第158期,1941年10月4日。 ⑤齐如山:《戏班》,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第6页。 ⑥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剧生涯六十年》,第40页。 ⑦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4页。 ⑧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第134页。 ⑨丁秉鐩:《菊坛旧闻录》,第220页。 ⑩丁秉鐩:《菊坛旧闻录》,第430页。 (11)罗瘿公:《菊部丛谈》,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785页。 (12)张次溪:《近六十年故都梨园之变迁》,《剧学月刊》3卷7期,1934年7月。 (13)李洪春:《京剧长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14)陈彦衡:《旧剧丛谈》,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第866页。 (15)齐如山:《戏界小掌故》,《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 (16)张次溪:《近六十年故都梨园之变迁》,《剧学月刊》3卷7期,1934年7月。 (17)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第452页。 (18)梅兰芳乳名群子,故班名喜群社;杨小楼、梅兰芳姓字皆从木,故班名崇林社,由此亦可见其为名角组班之初衷。 (19)张肖伧:《皮黄的将来》,《戏剧旬刊》1935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