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20世纪初期海外粤剧演出习俗探微(4)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 黄伟 参加讨论

    三、观剧习俗
    1.观众喜看传统戏、连台本戏和提纲戏
    凡新老倌到埠,无论水平高低,都须表演几出传统戏,既让观众熟悉剧情,又便于观众对其加以评价。华侨观众喜欢看传统戏剧,武生戏如《六郎罪子》、《回窑》、《岳武穆》、《高平关取级》、《夜送京娘》、《王佐断臂》等;小武戏如《赵子龙》、《金丝蝴蝶》、《大闹青竹寺》等;花旦戏最多,唱工的如《三娘教子》、《黛玉焚稿》、《黛玉归天》、《闺留学广》等,打武的如《十三妹大闹能仁寺》、《英娥杀嫂》、《新武潘安》、《刘金定斩四门》、《穆桂英》等,艳情戏如《金莲戏叔》、《丁三娘下山》、《卖胭脂》、《贵妃醉酒》、《崔子弑齐君》、《卖马蹄》等;小生戏如《夜偷诗稿》、《太子下渔舟》、《宝玉怨婚》等;丑生戏如《偷影摹形》、《打劫阴司路》、《呆佬拜寿》等。戏院宣传时,必特别指出某老倌最擅长某一出戏,以吸引观众。观众爱看连台本戏,尤其对如《唐三藏》中的“蜘蛛精”之类的神话戏更为热衷。《白蛇传》、《金莲戏叔》、《纣王与妲己》等传统长剧也经常点演,但很少上演折子戏和现代戏。一些如《爱情与黄金》的家庭伦理纠纷剧,观众反映也较差。当时出现的“书仔戏”,观众觉得太呆板又不熟悉剧情,不如看凭借演员天赋而作即兴表演的“提纲戏”来得有趣。新珠、白驹荣等人初到美国时,就因为不习惯这种即兴表演式的“提纲戏”而弄得非常狼狈。⑤
    2.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爱国剧,尤受观众欢迎
    南洋舞台的风尚与当时国内舞台的作风大致相同。但由于华侨栖身异国,备受外国人的欺压,因而在民族意识和革命气息两方面,较之国内更为强烈。尤其是上演那些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爱国题材的剧作,很受观众欢迎。如《大反鸡林国》、《岳武穆班师》、《岳飞报国仇》等剧,歌颂杀敌卫国的民族英雄,剧中抗击番鬼、杀死番鬼的表演,令身在异国的华侨扬眉吐气,痛快淋漓,因而极受观众欢迎,每次演出都能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每演都能满座。但演樊梨花的戏,就不大受观众欢迎。因为人们认为樊梨花本身就是个“番鬼婆”,还不如看穆桂英和刘金定的戏来劲。演出反封建、反官僚统治的革命性或政治性的戏剧,如《徐锡麟刺恩铭》、《蔡锷云南起义师》等,也都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南洋各地演戏,通常都是日夜两场,日场从下午一时至四时,夜场从晚上八时至十二时。但也有例外,如在越南,夜戏以晚上九时至第二天凌晨三时为“戏肉”(压轴戏)。原因是当地看戏的观众,“花界”中人占了很大部分,其夜生活多在九时后才开始,为适应其要求,演戏者不得不把时间往后推延。演出形式与国内一样,日戏为“正本”,多演武场;夜戏为“出头”,多演文场。日戏所演多为连台本戏,如《隋唐传》、《岳飞传》、《三国演义》等,一演就是七八十本,好几个月也演不完。这种戏都称为“提纲戏”(编演其他戏目也一样)。提纲戏,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剧本,也没有程式,只由开戏师爷按照小说定出提纲,拟定某场用某种排场,并指定出场的角色即可。由于没有曲文念白,概由演员依剧情临场发挥,胡编乱造,以至于闹出许多笑话来。“最怕是技术生疏的演员,爆肚爆得不合式,把剧情推到收不得篷,就要拍演者费很大的心思,才能替他打圆场了。”[4](P.152)
    南洋华侨欣赏戏剧的喜好与国内不同,他们特重唱工,对艺人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声线好,其次是面貌要美,第三才是艺术。声线好,面貌和艺术平平,还可以站得住脚;光有艺术而没有声线,是不容易出头的。南洋观众对于艺人的艺术要求并不高,演出时只要多带点低级趣味,引人发笑,就会受到欢迎。这与国内观众的喜好有所不同。许多成名于南洋的粤剧老倌都以唱工见长,但却不为广州观众所接受,如有南洋“差利”之称的丑生伊秋水,回广州后搭入陈非侬所组织的“新春秋”剧团,尽管戏班为之大吹特吹,但观众就是不买账,戏班收入也大受影响。南洋观众特别喜欢看旦角的踩跷技艺,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刘金定斩四门》中的刘金定、《十三妹大闹能仁寺》中的十三妹和《崔子弑齐君》中的棠姜等角色,都因在剧中踩跷而受到欢迎,而擅演踩跷戏的旦角演员如兰花米、扎脚胜、余秋耀等,更是在南洋各埠久享盛名。
    与国内严禁男女同班演戏不同,南洋各埠受西方开放风气的影响,男女界限早已破除,戏班多是男女合演。旦角都由女性扮演,国内的男旦到南洋演出,除京仔恩、贵妃文、靓文仔、刘家銮、扎脚胜、余秋耀、兰花米等十数人外,受欢迎的很少。因而南洋的女性艺人人才辈出。较早成名的女艺人诸如美玉、秋好、嫦娥月、金菊花、晴雯金、秋桂等,都来自南洋,直到民国以后,国内风气渐开,全女班大量涌现,女艺人的活动重心才从国外转移到广州、香港等中心城市。
    3.捧女角、奖金牌的观剧风尚
    与国内观众重男轻女相反,在美国,观众的审美习尚是重女轻男。这不但表现在角色的扮演方面,“在金山演戏,饰女角的一定要女性的剧员,不能由男性剧员颠倒雌雄,去扮成畸形的角式的”,[5](P.9)更表现在欣赏趣味和金牌奖项的授予方面。马师曾在广州、香港等地可谓红透半边天,但在旧金山大舞台登台演唱时,却不为美国华侨所赏识。和他配戏的,前为谭玉兰,后为牡丹苏,她们的号召力都远超过马。因为“外埠人多注重女角者,而牡丹苏之戏,更能文能武,且可演男装戏,于是马之声威,遂为苏所盖矣”。[6](P.10)美国华侨爱看唱工戏,而女伶在此方面远胜过男伶。“金山人看戏,系注重唱工者,前李雪芳至金山时,唱《祭塔》一曲,历时半点钟,乃博得不少‘靴头’。”[6](P.9)
    美国旧金山的大中华、大舞台两戏院,素有奖金牌的风俗,但在授奖标准上,却存在严重的重女轻男倾向。“华侨对于在金山演戏的女伶,特别垂青,稍为有些声色,大金牌便跟着赏赐到跟前了。据说女伶在金山演戏获奖金牌者,不知恒河沙数,而男伶得过这种优待的,寥若晨星。”[5](P.10)据《伶星》载:
    原金山之大中华戏院,每年均有一度金牌奖之赠送。但受奖之人,皆非男性,惟女性方可得之。凡在戏院登台有日,声色技既要超群,且更能收旺台之效,而为女伶者,经过院主方面一度审查,认为可以赠送金牌者,则由戏院名义,奖以金牌一面,以资奖励,法亦良善者。惟素来习惯,金牌奖只可奖女伶,男伶方面,虽红到呱呱叫,亦难能有得奖之望也。[7](P.17)第一个获得金牌奖的男伶是1930年至1932年间在大中华戏院担任台柱的小武桂名扬。“闻桂在美洲,其号召力之强,虽马师曾亦难望其肩背,《赵子龙》一剧,几有压倒阿马之势。故大中华主人方面,以桂伶之超人成绩,认为有给与金牌奖之必要,遂决将金牌一面,奖与桂伶云。”[7](P.17)从而打破了由女伶垄断金牌这一沿袭多年的授奖惯例。在大舞台戏院获得金牌的男伶除桂名扬之外,还有一个武生冯镜华。大舞台戏院也有两个人获得金牌奖,一个是原新中华班的小生冯显荣,另一个是锦凤屏班的文武生赵惊魂。但总的来看,男伶获奖的机会还是远远少于女伶。“总计,男伶在外获得金牌的只有桂名扬、冯镜华、冯显荣、赵惊魂四人而已。其次的有一位小武胡一虎,他不是获金牌,而是获得一个金结子。”[5](P.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