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下动画创作对于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越来越重视,形成了一股别具一格的“中国风”。从1998年的《花木兰》到2008年的《功夫熊猫》,十年间美国动画的创作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两部影片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的比较,来探讨和反思中国动画创作的现状与未来。 【关 键 词】动画创作/中国风/突破与传承/中国动画创作/反思与启示 【作者简介】马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讲师。 近几年,好莱坞对于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的重视,可以说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电影的“中国热”更加强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风”。当我们发现这种元素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发展时,作为中国动画的创作者,尴尬之余,更需反思。 一、变:寻求突破与创新 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与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虽然都取材于中国的动画电影,但在中国的境遇却不尽相同。《花木兰》在中国上映之初,立即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抵触,引发了国内评论家的激烈争论。而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在2008年这个中国年高调进入中国市场时,虽然也激起了中国评论界和创作者的论战,但是中国观众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出现了“比中国动画还中国”的评论。 难道说,在这十年间,中国观众的观点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抑或是美国动画创作产生了根本性转变?抛开从二维动画到三维动画在技术表现上的演变,我们还看到其中有以下一些变化: (一)由表及里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花木兰》可以说是一部激动人心、有趣、惊险且饱含幽默和真情的影片。但是,《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表现更多地集中在弘扬美国精神、西方的价值理念。原著中,木兰被动替父从军,但是在剧本中却变成了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行为,影片的主题已经从一个“忠孝两全”的中国孝女故事,变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意识的少女追寻自我价值的传奇经历。在人物的设定上,无论是风格造型,还是性格塑造,花木兰早已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忍辱负重的女英雄,而是一个活泼独立的现代邻家女孩! 另一方面,在处理中国元素的时候,《花木兰》的创作者刻意地呈现,也体现出其表面化的缺陷。就像片头第一个镜头中的长城一样,迪斯尼注重的是它外在形态意义,而非真正的精神价值。 相反,《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处理中却体现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特点。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意境的把握和体现,即便带有某些曲解或模糊,或者仍然无法摆脱其西方视角,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功夫熊猫》的“变”突出了创作者尊重中国文化内涵的诚意与努力。 影片最叹为观止的画面之一就是乌龟仙人与浣熊大师的诀别——乌龟仙人悠然地伴着漫天飞舞的桃花“羽化而逝”,这个场景一方面以生动的画面效果为中国人展现出“羽化成仙”的奇景,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道家哲学中最富诗意的人生至高境界——天人合一。 鸭子爸爸的面条秘方,以及无字的神龙秘籍,也一样蕴含着深刻的“大象无形”、“有即无,无即有”的道家思想。《功夫熊猫》巧妙地运用它们来阐述影片的主题“什么也没有,想让一件东西特别,你只要相信那是特别的就足够了”,而且,整个阐释洋溢着“东方的禅意”。 客观来说,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无”的认知还无法真正触及道家哲学的内核,但是对于一部由美国人创作的商业主流动画来说,这一点“粗浅认知”已足够了。相比对中国文化展示更表面化的《花木兰》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由点到面 《花木兰》作为一部美国动画,在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上充分体现了“中为西用”的特点。在造型、场景以及道具等方面,可以说事无巨细都有所涉及,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花木兰》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有其时代局限性。 木须龙等的造型虽然采用很多中国元素和中国的表现方式,但明显带有强烈的美国风格,与中国人心目中的传统形象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国元素的使用不是特别纯粹,很多地方是中西文化结合,比如在军营中,木须龙可以围着围裙煎着荷包蛋做西式早饭;或者在宰相的帐篷里,蛐蛐可以用腿来打字,写成了一篇至关重要的调令;或者众多的花家祖先在祠堂会议中,杂乱的次序更像是西方的董事会会议…… 相反,在《功夫熊猫》中,中国元素的使用可以说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被人认为是一部集中国元素之大全的百科电影,呈现出从点到面的进步。 《功夫熊猫》并不是将中国元素进行简单堆砌,而是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影片的每一处细节,我们可以从第一分钟就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气息,连梦工厂家喻户晓的标识都改变成中国风格,钓鱼男孩带着斗笠一副短打服饰,用草上飞的方式跃到空中。 《功夫熊猫》气氛图设计中,处处洋溢着中国的东方气息。 紧接着的中国元素有:熊猫、写意风格的山水、功夫、太极、书法、针灸、穴位、汉服、兵刃、筷子、传统手推车、牌坊、庙宇、鞭炮、面条、豆腐、包子和无处不在的汉字,以及丽江的小桥、黄山的云海、桂林的山峦,这些具备东方古韵的元素都呈现在三维动画世界里,到处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将“中国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影片中对于诸多中文发音的原样保留,像“师傅”、“豆腐”、“乌龟”等等,这些称谓通过原声演绎,也让中国观众津津乐道。即便是到了片尾,每一副静帧的插画也都采用了中国画配合中国文字及书法的方式来呈现,最后一个桃树新苗破土而出的画面更是意味深长。这种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如果没有长期的研究和尊重的心态是无法做到的。 (三)由浅到深 《花木兰》塑造的木兰与迪斯尼传统中的女性角色一脉相承。再加上滑稽有趣、欧美风格明显的木须龙、幸运蛐蛐、李翔与木兰的浪漫爱情,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作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版本”的《小美人鱼》或者《美女与野兽》。 十年后的《功夫熊猫》并不满足于借用中国元素的壳,而是选择了一个合理巧妙的切入点来深挖,由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主创者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西方人来说,功夫不但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且具有极其神奇的力量。于是,《功夫熊猫》用功夫加熊猫的中国元素以最贴切的方式融入到剧情之中,才能迅速地被认知和包容。 试想如果我们对功夫文化有深入挖掘,并将这样一个使命托付给一部美国动画,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功夫熊猫》确实做到了,为了突出功夫元素这种非常形式化的文化符号,《功夫熊猫》刻意地分出了几个层次来逐步展现和实现。 1.构建中国式的功夫体系。要让没有武侠基础的西方观众明白“飞檐走壁、吸星大法”之类的武学是相当难的,而且中国武侠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由于其需要一定的人文内涵而局限在华人范围当中。《功夫熊猫》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动物武侠世界,最难的无疑是如何让以美国人为主体的电影观众建立起一个武学体系。 《功夫熊猫》的功夫全家福 我们发现主创者在煞费苦心地研究中国功夫之后,终于在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动物的“五禽戏”基础上,运用功夫角色对号入座的方式,选择了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动画性的虎、螳螂、蛇、鹤、猴,熟悉功夫电影的观众都可以在每一个动物身上找到对应的功夫出处。这种雅俗共赏、形象生动的讨巧方式既让美国观众对功夫记忆犹新,也让中国观众沾沾自喜。 2.突出功夫喜剧风格。作为一部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梦工厂血统就已经有了喜剧元素的渗透,而且功夫喜剧风格与动画有着一衣带水的对接口。在功夫片类型当中,功夫喜剧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风格成熟的子类型,拥有一群固定的受众。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集合了成龙和周星驰风格的动画电影。熊猫阿宝身上有周星驰的诙谐和无厘头,也有成龙的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随拿随打的幽默式武功。这些功夫喜剧元素被发挥到了极致。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夸张的表情及肢体表演,将功夫喜剧演绎得淋漓尽致。 3.桥段偷师功夫片。如果有人说《功夫熊猫》是百分之百的原创的话,那么只能说他对香港功夫电影太不了解了。因为整部影片中所展现的江湖恩怨以及似曾相识的动作设计和场面,几乎都可以在经典的港产功夫片中找到渊源,《功夫熊猫》处处体现出翻版和再造的高超的偷师本领。 浣熊师傅用抢包子的方式锻炼阿宝的武功段落,模仿的是《蛇形刁手》里面成龙和袁和平父亲袁小田抢碗一段;夜幕下五大高手在屋檐下飞驰的场面来自《卧虎藏龙》;阿宝玩的不倒翁来自袁和平导演的《太极张三丰》中的不倒翁;太郎被锁的设计来自《笑傲江湖》中的锁住任我行;即便是影片画龙点睛的无字“神龙秘籍”也出自著名的《死亡游戏》李小龙的原始剧本,剧本中设想李小龙一层层地打到塔顶,最终得到的秘籍却原来是一张白纸(另一种说法是上面写着“人生下来就是一个等死的过程”),从此悟透功夫的真谛;最后阿宝无师自通地打败太郎的画面来自《功夫》中周星驰打出如来神掌时的神奇瞬间…… 4.功夫的内涵。在功夫影片中,武学的最高象征往往都是传说中的功夫秘籍,而这些千奇百怪的秘籍不仅带有着很强的功夫文化的符号,同时也往往能够鲜明地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主张和价值取向。 《功夫熊猫》同样也深谙其道。在《功夫熊猫》中,无论是和平谷的浣熊师傅,还是阿宝,甚至是反派太郎都把“神龙秘籍”当作终极武学,但是恰恰这个最厉害的武功,打开后却是什么字也没有。由此,浑浑噩噩的阿宝在父亲“异曲同工”的汤料秘方中悟到,真正的秘籍在于自己的内心,由此领会到“无招胜有招”的武学境界。 可见,《功夫熊猫》的创作是在中国元素集大成的基础上,以功夫文化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核心的中国元素去深入挖掘,极有力地证明了创作者在这部影片中对于“中国境界”的理解和关注。对于一部一向以娱乐性为主的美国动画电影来说,这已相当难得。 (四)“变”的核心在于突破与创新 当年李安用《卧虎藏龙》为很多电影创作者提出了一种用西方化的商业手段包装东方内容进而推广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西方观众更快更好地接受东方文化。《功夫熊猫》的创作者充分地挖掘了其中的操作模式,并进行了切实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元素也因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和深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庞大市场空间和文化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被世界电影、动画所关注。 从内在的角度来说,创作者的心态变化也显而易见。《花木兰》是在迪斯尼动画创作惯性下展开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明显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所以,影片呈现出强烈的美国文化气息。而《功夫熊猫》无论是剧本,还是动作设计,或是美术风格,哪怕是音乐音效,让我们不只一次地感受到主创者对于中国文化、东方思想、功夫电影的熟悉和了解。我们同样感受到,创作者对于中国元素也充满了一份难得的尊重与诚意。 我们发现,美国动画创作者并不满足和拘泥于某一个成功案例,而求“变”的核心是不断地在创作过程中寻求突破与创新。 二、不变:固守商业与娱乐 美国动画每一次革新和进步都是在充分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美国动画在“变”与“不变”之间实现了渐进性的质量提升。由此,下文将对两部影片“不变”的方面做以下的几点简单分析。 (一)创作的全球化视角不变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都体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创作者清晰的全球化视角,《功夫熊猫》之所以洋溢着如此浓厚的“中国风”,也正是要在日益强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占据先机,赢得市场。 创作者的全球化视角决定了创作者必须跨国、跨民族,选择全球都可以接受的题材。同时,主创者还将对国际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重新整合,积极吸收全球的文化精英,献计献策。由于各种精英的长处各有不同,必然会带出更多丰富多彩的题材及形式。由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单向吸收或者输出,而是不断地接受全球文化,并输出全球文化。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国是如何像一台机器一样泡制出一个又一个适合全球口味的美式文化拼盘,内有中式功夫、南美风情舞蹈、非洲音乐…… 无论是木兰还是阿宝,即便是在设计最初期,就已经被确立了“平凡小人物”的特点。 (二)创作的平民化视角不变 在中国题材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两部动画电影中,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都并非超级英雄,而是平民英雄。他(她)出生平凡,但是被命运所召唤,情不自禁地卷入到了传奇的经历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拯救了世界,成为了英雄。 木兰与熊猫,虽然他们一开始缺点是那么鲜明,是那么平凡而渺小,更与超能力、惩奸罚恶的高大完美形象无法比拟,但是他们却是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两部影片的创作者采用了平民化的视角,用卓越的创作手段去强调及刻画他们的平民特点,通过充满现代意识的方式表现其蜕变过程,让我们关注这些与观众“零距离”的角色的喜怒哀乐,关注他(她)的成长故事,既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也更加引起了角色与观众的共鸣。 当然,平民化不是平庸化。英雄是梦想,是奋斗的目标,是全世界孩子共同的心理轨迹。英雄既然可以高高在上,手握生杀予夺的力量,也可以平凡,甚至浑浑噩噩,成为现代文化背景下充满解构色彩的另类英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个平凡人物成长的过程中,理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一开始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女人,或者是一个只喜欢吃的熊猫,“要成为英雄”的理想本身成为一种最具有开发价值的英雄潜质,形成了他们最初不平凡的主动性,也就是我们经常无法忽略的英雄动机。梦想的实现本身才最终使得影片的平民化视角达到了真正的升华。 (三)创作注重娱乐性不变 我们说,动画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是商业的。它既传承着文化和传统,又要满足观众最大众化的娱乐消费需求。 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而言,创作者恰如其分地把握着观众在观赏娱乐性强、故事性强、动作性强的故事片时所产生的快乐。影片在夸张的幽默感、曲折奇巧的情节、精彩华丽的打斗场面、惊险而壮丽的视觉奇观等营造的方面不遗余力。 美国动画从来没有肩负着在向全世界推广某个民族文化的“使命”,所以中国文化的元素也在娱乐性的前提下被挖掘,由此影片既满足了受众,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需要,形成了“中国风”的独特娱乐性表现形式,让东西方观众过足了瘾。 《花木兰》中的雪山俯冲与《功夫熊猫》中的太郎越狱,制造的视觉奇观让观众血脉喷张,激动不已。 (四)创作模式不变 在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传统中,模式是我们不能刻意回避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在创作模式上都以人物励志作为影片的主线,以英雄成长作为情节模式的根本,强调主人公接受使命,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了自己的缺陷,最终超越了自我,打败了威胁正义的敌人。 英雄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他们的奋斗与努力,木兰与阿宝的练武正是他们成长经历当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三、给中国动画的启示 (一)我们不会“变”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着无数深厚的艺术资源,中国动画创作并不是漠视自己眼前这一个传统文化的宝库,而是我们不会“变”。换句话说,面对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创新和突破显得乏善可陈。 在对中国文化和元素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真正匮乏的是观念、信心、价值观、想象力和整合能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者容易身陷桎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开创性的尝试,过于故步自封,整体的创作思维放不开。就像有人会对《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产生置疑,因为熊猫是吃竹子,更别提为了包子来练功了……这不是一个细节的问题,而是创作思维中缺乏发散性、逆向思考的问题,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另一方面,中国动画在挖掘传统文化时,对于经典作品缺乏自信,更缺乏时代性,创作者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费需求时严重脱节,不能用现代视野、全球化视野来创作。因此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头脑禁忌,用现代意识去大胆想象,融合娱乐性元素,迎合大众化趋势,中国的动画艺术才能获得昂扬的生命力。 (二)我们不会“不变” 继承与整合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执著的投入,更需要百分百的诚意与决心。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创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比如说,《功夫熊猫》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用了多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尤其迷恋中国功夫,历时5年制作这部影片,制作班底认真地翻看了从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的大量港产功夫片,为了把中国功夫的招式放到动画里,幕后人员亲自上阵接受中国功夫训练,而片中那些华丽的中国古代建筑、山水风光,则是影片的美术总监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的结果。 相反,我们对于自己的这些传统的继承呢?远的不说,就说功夫片文化的缔造者,即便是这些作品本身的创作者,成龙、洪金宝、袁和平、刘家良、程小东、周星驰等,对于自发的创作也缺乏自觉的总结,在最新的功夫电影大片中,场面、打斗的设计上都已经不见了很多精彩的“老东西”。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显得迫在眉睫,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自省,我们应该继承什么?继承哪些?怎么去继承?这些课题不能一直都在困惑中没有答案。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创作者的诚意又在哪里? 《功夫熊猫》的最后一个镜头当中,小嫩芽在前景悄悄生长,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 四、结语 今天的中国动画身处困境,屡屡碰壁。中国动画的复兴,不仅仅需要外在的机遇,更需要的是寻找自我价值的勇气,更需要的是相信自己能够超越自我的信心。 亭子的花丛下,父亲安慰着困境中的木兰:“院里的花都开了,这朵没有开,但是等它开的时候是万花丛中最美的。”月光下的山崖边,乌龟勉励彷徨的熊猫阿宝:“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才是上天赐的礼物……” 《花木兰》中,父亲用“迟开的花最美”来勉励木兰振作起来。 两部作品的动画创作者通过不同的故事讲述了“振作自我,把握现在”的重要性,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思想。只有当我们把握此时此刻、今时今日,才能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些微言大义从美国动画中说出来,却也体现出中国儒家所一以贯之的积极的“入世”精神和情怀。 也许,对于中国动画来说,这正是他们给我们的宝贵礼物——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一个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