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人笔记中有关俗曲情况的记载 俗曲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却为许多喜爱和赞叹俗曲的有识之士所关心,他们在搜集和刊行俗曲的同时,也写下了当时俗曲流行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感受。有的作为杂记,有的作为专论,有的则是俗曲专集的序、跋。它们作为俗曲的见证,成为我们研究俗曲的重要文献资料。 1、李开先是明代较早研究俗曲的人,他在《词谑·二十八》中就曾说:“若和卿之作,真是时调,意兴不逮远矣。”⑧ 他不但热爱俗曲,并亲自收集、编辑了俗曲集《市井艳词》,并为之作序。李开先在《词谑·二十七》中,曾引用当时文坛权威人士何大复的话,将民歌俗曲与《诗经》十五国风并列,强调其情真、自然,认为文人之作非能比也。 有诗学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请问其详,崆峒告以:“不能悉记也。只在街市上闲行,必有唱之者。”越数日,果闻之,喜跃如获重宝,即至崆峒处谢曰:“诚如尊教!”何大复继至汴省,亦酷爱之,曰:“时调中状元也。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⑨ 他的《市井艳词》有序云: 忧而词哀,乐而词亵,此今古同情也。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锁南枝】,一则商调,一则越调。商,伤也;越,悦也,时可考见矣。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其声则然矣,语意则直出肺腑,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三百篇》大半采风者归奏,予谓今古同情者,此也。尝有一狂客,浼予仿其体,以极一时谑笑,随命笔并改窜传歌未当者,积成一百以三,不应弦,令小仆合唱。市井闻之响应,真一未断俗缘也。久而仆有去者,有忘者,予亦厌而忘之矣。客有老更狂者,坚请目其曲,聆其音,不得已,群仆人于一堂,各述所记忆者,才十之二三耳。晋川栗子,又曾索去数十,未知与此同否。复命笔补充完前数。孔子尝欲放郑声,今之二词可放,奚但郑声而已。虽然,放郑声,非放郑诗也。是词可资一时谑笑,而京韵、东韵、西路等韵,则放之不可,不亟以雅易淫,是所望于今之典乐者。 ⑩ 2、顾启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卷九“俚曲”条,记载了他在南京的“亲见亲闻”: 里巷童孺妇媪之所见闻者,旧惟有【傍妆台】、【驻云飞】、【耍孩儿】、【皂罗袍】、【醉太平】、【西江月】诸小令,其后益以【河西六娘子】、【闹五更】、【罗江怨】、【山坡羊】。【山坡羊】有沉水调,有数落,已为淫糜矣。后又有【桐城歌】、【挂枝儿】、【干荷叶】、【打枣干】等,虽音节皆仿前谱,而其语益为淫糜,其音亦如之。视桑间濮上之音,又不啻相去千里。诲淫导欲,亦非盛所宜有也。 (11) 3、袁宏道(1568—1610)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郎中。赞赏民歌小曲的“任性而发”、“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否定模拟复古的诗文。他在《袁中郎全集》卷一有“序小修诗”曾论及民歌,说: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也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报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不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闫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12) 4、冯梦龙(1574—1646)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其思想受李贽影响较深,肯定“民间性情之响”,并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即以山歌所发真情,揭露贩卖封建礼教伪药的诗文。辑有话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拟民歌《夹竹桃》,散曲集《太霞新奏》,及笔记《古今谈慨》等。他毕生从事通俗文学及俗曲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卓著,他在《山歌?序》中对俗曲的论述也旗帜鲜明,见地颇深: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歌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13) 5、俗曲盛行之况,又见诸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其中对万历以前的国故,从时、地、曲、况等方面皆有较祥记述。沈德符(1578—1642)文学家,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万历举人。他的《万历野获编》卷之二十五,单列“时尚小令”条。 元人山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自宣·正至成·弘(1426—1505)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何大复继至,亦酷爱之。今所传【泥涅人】及【鞋打卦】、【獓鬏髻】三阙,为三牌名之冠,故不虚也。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1522—1571)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媟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约1623以前),又有【打枣干】、【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又【山坡羊】者,李何二公所喜,今南北词俱有二名,但北方惟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镇传来,今京师妓女惯以此充弦索北调,其语秽亵鄙浅,并桑濮之音亦离去已远,而羁人游胥,嗜之独深。丙夜开尊,争先招致,而教坊所丽筝秦等及九宫十二则,皆不知为何物矣,俗乐中之雅乐,尚不谐里耳,如此,况真雅乐乎?(14) 6、凌濛初(1580—1644),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浙江吴兴人。副贡生。崇祯初年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仇视农民起义军。他在《南音三籁》卷首附载的“谭曲杂箚”里,在谈到俗曲时,却颇为欣赏:“今之时行曲,求一语如唱本【山坡羊】、【刮地风】、【打枣竿】、【吴歌】等中一秒句,所必无也。”(15)此也说明俗曲比之文人之曲更为社会夸赞和重视了。 7、王骥德(?—约1623)戏曲理论家。字伯良,伯俊,号方诸生、秦楼外史,浙江绍兴人。同当时戏曲家徐渭、沈璟等都有深厚友谊。所作戏曲论著《曲律》,主张戏曲作品既要重视曲律,也要注意内容和词藻,对作曲、唱曲、剧本结构等都有系统的论述,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调,是中国最早而又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 《曲律·论曲源第一》云: “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小曲挂枝儿即打枣杆,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昨毛允贻我吴中新刻一帙,中如喷嚏、枕头等曲,皆吴人所拟,即韵稍出入,然措意俊妙,虽北人无以加之;故知人情原不相远也。” 《曲律》卷三“杂论”上也说: “北人尚余天巧,今所传【打枣杆】诸小曲,有妙入神品者,南人若学之,决不能入。盖北之【打枣竿】,与吴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侠,或闺闫之秀,以无意得之。犹诗中郑卫诸风,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 《曲律·论调名第三》曰: 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始于汉之【朱鹭】、【石流】、【艾如张】、【巫山高】,梁、陈之【折杨柳】、【梅花落】、【鸡鸣高树巅】、【玉树后庭花】等篇,於是词而为【金荃】、【兰畹】、【花间】、【草堂】诸调,曲而为金、元剧戏诸调……间有采入南、北二曲者:北则于金而小令如【醉落魄】、【点绛唇】类,长调如【满江红】、【沁园春】类,皆仍其调而易其声;于元而小令如【青玉案】、【捣炼子】类,长调如【瑞鹤仙】、【贺新郎】、【满庭芳】、【念奴娇】类,或稍易字句,或只用其名而尽变其调。南则小令如【卜算子】、【生查子】、【忆秦娥】、【临江仙】类,长调如【鹊桥仙】、【喜迁莺】、【称人心】、【意难忘】类,止用作引曲,过曲如【八声甘州】、【桂枝香】类,亦只用其名而尽变其调。至南之於北,则如【金玉抱肚】、【豆叶黄】、【剔银灯】、【绣带儿】类,如【普天乐】、【石榴花】、【醉太平】、【节节高】类,名同而调与声皆绝不同。(16) 8、沈宠绥(?—约1645)戏曲音乐家,字君徽,号适轩主人,江苏吴江人。有戏曲音乐理论著作《弦索辩讹》和《度曲须知》,论述南北曲演唱的技巧。其上卷《曲运隆衰》曾论及戏曲声腔及俗曲之变故。 至如“弦索”曲者,俗固呼为“北调”,然腔嫌袅娜,字涉土音,则名北而曲不真北也,年来业经厘剔,顾亦以字清腔迳之故,渐近水磨,转无北气,则字北而曲岂尽北哉。诚观同一“恨慢慢”曲也,而弹者仅习弹音,反不如演者别成演调;同一【端正好】牌名也,而弦索之“碧云天”,与优场之“不念法华经”,声情迥判,虽净旦之唇吻不等,而格律固已迳庭矣!夫然,则北剧遗音,有未尽消亡者,疑尚留于优者之口,盖南词中每带北调一折,如《林冲投泊萧相追贤虬髯下海子胥自刎》之类,其词皆比,当时新声初改,古格犹存,南曲则演南腔,北曲固仍北调,口口相传,灯灯递续,胜国元声,依然谪派。虽或精华已铄,顾雄劲悲壮之气,有令人毛骨萧然,特恨词家欲遍优伶演唱,止【新水令】、【端正好】几曲,彼此约略扶同,而未惯牌名,如原谱所列,则骚人绝笔,伶人亦绝口焉。予犹疑南士未谙北调,失之江以南,当留之河以北,乃历稽彼俗,所传大名之【木鱼儿】,彰德之【木斛沙】,陕右之【阳关三叠】,东平之【木兰花慢】,若调若腔,以莫可得而问矣。惟是散种如【罗江怨】、【山坡羊】等曲,被之秦、筝、浑不似(即今之琥珀词)诸器者,彼俗尚存一二,其悲凄概慕,调近于商,惆怅雄激,调近正宫,抑且丝扬则肉乃低应,调揭则弹音愈渺,全是子母声巧相鸣和;而江左所习【山坡羊】,声情指法,罕有及焉。虽非正音,仅名【垮调】,然其怆怨之致,所堪舞潜蛟而泣嫠妇者,犹是当年逸响云……(17) 9、明万历进士王象春,字季木,新城人,有诗《齐鲁·金线泉》,记载了济南小曲演唱情况: 金线泉边是乐司,务头不唱旧宫词。 山坡羊带寄生草,揭调琵琶日暮时。(18) 大运河沿岸也是俗曲小唱南北交流盛极一时的流行区域。这里商业兴盛,经济繁荣,妓馆茶寮,弹唱之风甚盛,有歌妓随船弹唱,往来扬州北京间。明吏弱孙《旧京遗事》有关于北京的“小唱”来源于山东临清之记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