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2期发表王一川文章《艺术家的可能性及其当代范例——以韩美林艺术创作为个案》。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韩美林事件与艺术家的可能性问题;第二部分,理解韩美林艺术创作的特点;第三部分,通向中国艺术心灵的当代民间传承;第四部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生态链及其当代意义。 文章指出,艺术界的生存和发展应有自身特定的物质与精神生态规律和特性,而艺术家在其中的生存和发展就更是如此——什么样的艺术生态才真正有利于艺术家的生长?文章仅结合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发生的韩美林艺术大展个案,就跨越单一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的可能性问题及其文化生态问题,做“艺术史的可能性”探讨的延续。 韩美林的艺术创作体现以视觉为主而又实现多门类和多媒介交融,古今中西雅俗纯实等多重价值打通,跨地域、跨性别、跨族群的普遍人道精神,亦儒亦道亦禅的外圆内方的文人心态等特点。这应主要来自于他以陶瓷创作为基础而生发的对整个中国古典艺术家传统及其精神的传承,更与中国艺术心灵传统自身在其民间艺术心灵层面的涵濡相关,在当代是要重新服务于中国艺术心灵或艺术精神本身内含的“藏修息游”等多维度交融的需要。得益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艺术门类贯通性和实际生活装饰性为特征的学院艺术生态,韩美林方能以陶瓷艺术为基业而涵濡成绘画、雕塑、书法和装饰等多门类贯通和富有装饰性和美化意向的艺术风格。韩美林艺术创作的目的应是与普通公民分享基于古典传统和民间智慧的实际生活美化方案并提供具有艺术公赏力的艺术品。 当前有必要为韩美林式艺术家的生成和发展创造合适的社会文化生态。要达成这一点,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为韩美林式艺术家的降生于世提供合理化及合法化的理据和具体的生态条件。与此同时,同样重要的一点期待在于,韩美林先生本人或许可以适当参酌来自视觉艺术专业圈的意见(包括批评性意见),尽力在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提炼、凝聚或纯化上做出更加精深而有效的原创性努力,以便使自己作品的美学价值不仅赢得来自社会公众的民间赞誉,而且也同时获得来自视觉艺术专业圈的美学确认,形成适度的雅俗汇通。在此方面,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绘画艺术正构成一个有力的现代范例。而这种来自公众与专家的双重确认及其融合,或许才应当是当今艺术公赏力所孜孜以求的更高的审美公共性境界吧! 原文作者: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标题:《艺术家的可能性及其当代范例——以韩美林艺术创作为个案》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