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们容易在梅兰芳访美的各处合影里看到的张彭春,另一位同样经常出现在合影中显著位置的黄子美,更是差不多完全被人们遗忘了。关于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各类回忆和叙述,都只是偶尔提到黄子美。在齐如山的《梅兰芳游美记》中,就像张彭春一样,黄子美也是一直被回避的名字。在其他相关资料中,虽偶有提及黄子美是梅兰芳剧团的会计,但我们从他在重要的合影场合均出现在梅兰芳身边,就可以判断他不是普通的“会计”,而传统戏班习惯上也并不需要“会计”这类角色。 有关黄子美的生平以及职业身份等殊少线索,但是很巧合地,我们可以在“新月社”的相关历史记述中找到黄子美的一点记录。根据这些线索综合分析,他是银行界人士,因此成为新月俱乐部的两个出资人之一,另外一位出资人,就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而黄子美和徐申如的关系应该很密切,所以徐志摩在一封给朋友的信里戏称他为“黄爹”⑥。新月社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团体,根据该社最主要的发起人与主事者徐志摩的文章,该社始于一群有共同兴趣的新文学爱好者俱乐部性质的聚会,尽管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团,但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够经常聚会,就是因为一直得到黄子美和徐申如的资助。这样一个资助了新月社的银行界人士,当然不可能去担任给梅兰芳管账的小“会计”,按其身份,我们当可合理想象,他应是梅兰芳访美全过程的经济上的操盘手,也只有这样的身份才能解释为什么在梅兰芳访美的重要场合,会有他很多的照片⑦。 黄子美既资助新月社,又陪同梅兰芳出访美国,这两者之间完全是偶然的吗?换言之,新月社和梅兰芳有什么关联?尤其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徐志摩和梅兰芳有没有关联?我们从现成的史料中很少看到这两者的关系,但可以找到徐志摩的一篇文章,说到有个外国剧团到中国来演话剧《林肯》,文章的本意是批评当时北平的大学生居然不去剧场看这部戏的演出,文中作为反证的,是说连梅兰芳和他戏班里的管事姚玉芙都去看了演出。因此可知,徐志摩和梅兰芳以及当时北京的那些著名京剧伶人应该是熟悉的。我们没有可靠的材料说明徐志摩自己是不是喜欢或去看梅兰芳的演出,但我们知道徐志摩当时正在追求陆小曼,而陆小曼是梅兰芳的戏迷,并且也票戏。 从这里,我们揭开了新月社和梅兰芳的关系之一角。再往深里开掘,更重要的关联还在于,最初聚合在“新月”旗帜下的一批有留学经历的文人,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创办了“剧刊”,通过这个媒体窗口发表了大量戏剧理论与批评文章。聚集在这个媒体周围的海外归来的戏剧家,包括张彭春、余上沅、赵太侔、张嘉铸等等,使新月社成为20世纪20年代从新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群体。恰恰就是这个群体通过《晨报副刊》的“剧刊”发起了“国剧运动”。“国剧运动”固然并非意在弘扬与促进传统戏剧的创作、演出与发展,但是这个群体在“剧刊”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包含了相当数量对传统戏剧的研究,甚至,有关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化”特征最早的总结与揭示,就出自这一时期发表在“剧刊”上的文章。新月社的参与者们对包括梅兰芳在内的传统戏剧的兴趣,实超出一般的想象。1927年10月28—29号,熊佛西在《晨报副刊》连载了他写的《梅兰芳》一文。他们的“剧刊”和那场尚未开始就夭折了的“国剧运动”,在推动近代京剧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话剧界所起的作用。 若干年后,“国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余上沅,和张彭春一起,被聘为1935年梅兰芳访苏的两位总指导。至于张彭春,新月社的名称“新月”,就是由1923-1925年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的张彭春所提供,这是他第二个女儿的名字,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对泰戈尔的崇拜,泰戈尔有著名的《新月集》。 通过我们对张彭春、黄子美的了解,通过黄子美资助,张彭春、余上沅等积极参与活动的新月社,我们发现了理解梅兰芳与“新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从这里可以看到,原来梅兰芳和新文化之间有诸多关联。 梅兰芳的成功,尤其是梅兰芳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梅兰芳何以取得这些成功,除了他个人因素及传统师承的影响以外,哪些外在的力量使他获得超越同侪的成就,却还有很多可以继续探讨的空间。 梅兰芳访问美国时,经费紧张,但他不惜压缩随团演员和乐队成员的人数,却特别安排了黄子美加入。加上在美国期间加入的张彭春,也许让我们可以揭开这个秘密,那就是保证梅兰芳访美成功的诸多外在因素中“新文化”的存在与作用。 如果说20世纪20—30年代是梅兰芳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那么,在这一阶段,“新文化”的影子无所不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梅兰芳与“新文化”领袖胡适的交往,顺便提及,胡适与张彭春恰巧是同一期“庚款”赴美留学生。 本文的第一部分引用的胡适对梅兰芳的评价,是他为梅兰芳访问美国所写的英文介绍文章中的一段,说明胡适和梅兰芳访美关系匪浅。为梅兰芳访问美国做具体策划工作的华美协进社,就是由胡适、张伯苓、梅贻琦、杜威等中美学者发起成立、旨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团体。邀请梅兰芳访美,是华美协进社成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事项。不过,梅兰芳与胡适的交往,并不只限于此。 如果从美学角度看,胡适终其一生,都对京剧和梅兰芳的艺术持有保留态度,但是另一方面,从20世纪20年代始,就经常可以看到胡适出现在与梅兰芳相关的活动里。梅兰芳访美前后,都有胡适参与。从访问演出的筹划开始,胡适观看了他的演出并协助挑选赴美演出剧目,后来胡适还亲自上轮船送梅兰芳启程访美。梅兰芳访美归来,也是由胡适主持了迎接他的欢迎会。其后,梅兰芳和余叔岩共同发起组织国剧学会,在成立大会上,依然恭请胡适参加。再加上1935年初,胡适在上海应邀赴梅府参加除夕家宴,1936年胡适赴美参加国际会议,梅兰芳到码头为他送行等等,至少有长达十几年时间,胡适和梅兰芳保持了比较密切的交往。我们不敢肯定胡适是不是喜欢梅兰芳的表演,如果从胡适提到传统戏剧时那些褒贬参半的态度看,相信胡适个人对梅兰芳的艺术或不见得爱好,更谈不上痴迷,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对梅兰芳个人有足够的敬意,这是毫无疑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