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麒派艺术在中国戏曲及整个文化艺术界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文章仅从麒派表演艺术角度,谈它对中国戏曲继承发展的普遍意义。麒派艺术以其精湛的表演揭示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表演为核心;而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正在于“全在戏中”——既在“戏剧”之中,更要在“戏曲”的特殊逻辑之中。麒派艺术在限制中进行创造,突显了富于魅力的个性与智慧,揭示了流派创造与继承的基本规律。 关 键 词:当代艺术创作/麒派/戏曲艺术/戏曲流派/艺术规律/戏曲表演规律 作者简介:汪人元(1949- ),男,汉,江苏灌云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研究员,先后任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文化部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戏曲音乐研究所顾问,美国夏威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国家文华奖评审委员、中国京剧艺术节评审委员、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审委员、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全国新时期以来戏曲音乐论文一等奖、全国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撰成果个人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研究方向:文艺评论,文化理论研究,江苏 南京 210029,江苏 南京 210005 周信芳先生所创造的麒派艺术在中国戏曲以及整个文化艺术界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本文仅从麒派表演艺术角度,谈它对中国戏曲继承发展的普遍意义。 论及艺术流派,通常总是着眼于它的个性风格、个别创造、甚至是个人素质,而较少关注其中的共性价值和普遍意义。其实,这前后两个方面正是流派创造者所贡献的两个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价值。进一步说,个性风格如果赋予了流派以鲜明特色的话,那么,其中的普遍意义则往往格外体现了流派艺术的内在质地,并且决定着对自身艺术的发展对他人艺术影响的幅度与长度。 本来,在对流派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中,努力揭示它的个性特点,找出它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这是很自然、也合理的做法,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对其特征的辨识与把握。但是如果认为这就是它的最高价值,而且将它等同于这一流派艺术的本质,这就会出现问题。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其一,是对流派个性特点的认识,往往有表象与实质的区别,如果仅仅满足于抓住表象,那就会远离对其本质的把握;其二,是流派个性中往往总蕴涵着艺术发展的共性、普遍意义的规律,这个内里、或者说是背后的共性价值,不仅是成就这种个性品格的保障,同时也是真正贡献给不止是本流派的传承者、而且更是整个艺术界的重要价值。所以,如果认识流派,学习流派,完全离开了对其中普遍意义的认识和追求,是可能陷入“买椟还珠”泥坑的。正如同,我们决不应该把麒派艺术简单用“沙哑嗓”来概括,在学习麒派时,非将原本的好嗓子憋哑了来唱才觉得是正宗、学像了;或者是看到麒派艺术中的念白、做工精彩,在学习麒派时,只重念、做,而不在唱腔上下功夫,甚至非将唱功置于表演的末位、似乎可以不加讲究……这些认识与做法,显然都是误区。 因此,今天我们来纪念周信芳先生,不仅在学习麒派艺术上需要更加努力地贴近其本质,更要通过深刻认识并彰显麒派艺术的普遍意义,来推动当前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 一、流派创造的基本规律 戏曲流派作为个人艺术风格最为彰显的创造物,以它们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极大发展和丰富了戏曲艺术。它们虽然千姿百态,各擅其长,但实际上却有着相通的创造规律。比如,艺术家须有丰厚的艺术经历和生活经历,在艺术上的博采众长,对艺术发展及时代潮流的敏锐和准确判识等等,但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最为根本的则在于,扬长避短,发挥艺术独创。 周信芳先生的演剧生涯长达60多年,其主配、配演剧目达600个以上,其艺龄之长、演出之多、剧目之广(不仅老生戏,甚至包括武生、花脸、红生、小生戏),在京剧界很难找到同一个例子。他虽然久居南方,但却是南方知名演员当中去北方演出最多、时间最长、合作最广、对南北京剧艺术交融最有成就的艺术家,成为了不仅是南方京剧,更是全国京剧的主要代表之一[1]。正是如此丰富的艺术经历、深厚的传统根基、广阔的艺术视野,为周信芳的个人艺术创造带来了最为坚实可靠的基础。如同他自己对自创艺术流派所言,旁及数家,师承百家,自立一家。但是麒派艺术能在限制中进行卓越的创造,以突显其富于魅力的个性与智慧,这一点尤为揭示了流派创造与继承的基本规律。 人们常说,沙哑嗓是麒派艺术的一个重要表征。这本来是周信芳倒仓之后嗓音失润的一个痛苦结果,也是所有戏曲演员在表演上的一个极大限制。周信芳对此是痛心的,以至一生都并不对自己沙哑的嗓音有过满意,而且并不认为这就是自己流派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他曾反对嗓子不好的人学麒派,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周少麟说:“我的唱不好听,不要跟我学”①。这都说明,周信芳深知,“哑嗓子唱戏是祖师爷没赏饭”,这本是戏曲界的通则,这几乎是演员致命的弱点。但是他却恰恰不甘于命运的摆布,绝地奋起,扬长避短,甚至能化短为长,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来。 关于“扬长”,最为突出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身段表演以及念白的魅力。周信芳先生在倒仓之后,为了依然在戏曲舞台上保持自己的立足之地,曾努力于极大地扩充演出剧目,不断地新创、移植、改编,甚至想到了搞连台本戏(据说编演连台本戏达250多部,光《西游记》就有40本,还有《华丽缘》《封神榜》《飞龙传》《天雨花》《龙凤帕》等诸多剧目②),以显示自己演出内容的新鲜、多样之优势,并且尤其注意让剧目和表演贴近时代与民心。更重要的是在做功与念白上突出发展,将一批传统剧目演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看家戏。他除了会避开在《甘露寺》《借东风》中的马派戏唱法,而只唱鲁肃,以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做功之长,尤其还把《宋士杰》《乌龙院》《清风亭》《追韩信》等剧目精打细磨、锤炼雕琢成了自己表演艺术上熠熠生辉、无可替代的经典之作。人们每每看到他在演出宋士杰在公堂之上辩解、回击顾读“包揽词讼”的那段念白——“小人宋士杰,在前任道台衙门,当过一名刑房书吏……”由慢而快,顿挫起伏,饱满有力,酣畅淋漓,把人物那种不卑不亢,疾恶如仇,机敏练达表现得既深刻又生动,而且极其具有形式美感,那样的耐听耐看,无不由衷为之喝彩!以至顾读脱口而出的“好一张利口!”倒像是代观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应该看到,周信芳先生在做功与念白上的杰出成就,于彰显个人流派魅力的同时,恰恰在当年京剧界一味重唱、崇尚听戏的风气中,推动整个戏曲表演艺术的唱念做打全面发展上,给出了从观念到实践上的重要启迪和范例,这正是麒派艺术对京剧发展的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