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其口碑而言,综合豆瓣网与时光网的影迷评价,不难看出《盲探》的口碑远好过《心战》,甚至有三分之差。而专业影评人对二者的评价也基本与影迷们一致。总的来说,《盲探》可谓票房、口碑双收,而《心战》则是一败涂地之势,唯一讨巧的大概就是题材本身了。 2.《盲探》、《心战》的票房与口碑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从创制与发行阵容来看,《盲探》的制作公司有包括银河映像、寰亚、英皇在内的七家公司,发行公司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寰亚电影发行(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发行,另有寰亚泽盛(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比格魔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做整合营销;《心战》则是由飞升国际娱乐有限公司独立制作、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独立发行,所谓的整合营销也未外包,那么仅从投融资来看《心战》就比《盲探》的风险高出许多。而就其配备的班底来看,《盲探》显然强过《心战》太多倍,《盲探》有杜琪峰、韦家辉的强强联合,文本的质量已有所保证,刘德华与郑秀文的再度联手,外加众多老戏骨的倾情加盟,演员阵容可谓是星光熠熠;《心战》的演员虽有任达华、张家辉、廖启智三大金像奖影帝坐镇,但编导却是经验未丰的新晋编导,更为夸张的是人数竟有四人之多,而《心战》的内容就其严肃性是要高过《盲探》的,可挖掘的深度也比《盲探》更深,但对于新晋导演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显然四位年轻导演挑战失败了。 其次,从电影文本来看,无论从剧作功底还是导演风格,《盲探》都比《心战》看起来扎实得多。经验丰富合作默契的韦、杜二人将爱情喜剧与罪案推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节奏把握与类型多元化的拿捏都很到位,延续了杜氏的黑色幽默以及港片传统的“闹”,《好莱坞报道》称其为“浪漫犯罪喜剧”,虽然对于骨灰级的侦探迷们来说,罪案推理不免有些不充分,但卡通化的表现手法刚好在一定程度上遮盖了剧作之伤,没有影响电影整体的效果。而《心战》虽声称有犯罪心理学专家全程指导,但在剧作上依然满是硬伤,只能感慨“专家不懂编剧的心”,可惜了这题材,而导演功力的欠缺更是雪上加霜,一惊一乍的惊悚镜头,大量独白削弱观众的观影体验,剪辑拖沓,节奏无力,沉闷无惊喜,真的不能怪观众中途离场。这大概才是二者相差甚远的最根本原因。 四、结语 连环杀手电影的票房号召力不仅在于题材上的猎奇性,更在于电影本身(剧作与视听)的质量,其创作有诸多讲究之处。 就剧作来讲,不论是否使用荒诞喜剧做外壳来包装,创作者都要做足准备,其中收集分析真实连环杀人案案例是最基础的工作,也就是要全方面地了解犯罪学意义上的连环杀手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因为连环杀手(系列杀人犯)是不同于一般谋杀犯的特殊罪犯,是很特殊的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谋杀和暴力犯罪起因于我们都经历过的感情——愤怒、贪婪、嫉妒、贪财、复仇——的极端表现,一旦这种情感问题得以解决,犯罪或犯罪冲动就将停止;而连环杀手不到被拘捕或击毙往往是不会停止犯罪的,而且受害者是陌生人,作案动机的复杂性已远远超过传统犯罪。这是建立起创作者与观众对连环杀手电影的先期认知很关键的一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编剧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时的细小操作都会受到影响,这需要创作者不仅掌握传统的编剧技巧,还要了解一定的犯罪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很好的塑造连环杀手的人物形象。这是与一般警匪侦探片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个不同之处使得连环杀手电影比一般的警匪侦探电影更具吸引力和制片价值。 连环杀手电影在视听风格上或许并不像其剧作上会出现对创作者有较为特殊的要求,但高质量的视听也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其创作上的讲究之处还体现在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影片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还要对影片会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进行把控。这类题材必然会涉及暴力犯罪或者心理变态等内容,怎么将其对公众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创作者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注释: 1.识别标志(signature)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创始人约翰•道格拉斯创造的一个术语,以区别于惯用手法(modus operandi,惯用手法是习得的行为,指的是凶手犯罪时的所作所为,是动态的,会发生变化,如作案技巧的完善),它指的是凶手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它是静态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将尸体摆成朝圣状等。 2.少白,《中国电影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P218。 3.黄秋生凭此片夺下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凭三级片拿奖的影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