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曲终奏雅”:古代戏曲收场艺术的突破——以清代戏曲评点为论述中心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华戏曲》 张勇敢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张勇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江苏 徐州 221116
    标题注释: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戏曲评点史论”,项目编号:14YJC751054。
    古代戏曲批评家常以“收场”、“收煞”、“完局”、“结场”等术语定义戏曲收尾场次,其中“收场”一语应用最为普遍。立足收场形态,合卺、旌封、仙圆牢牢占据着收场主体,“模式化”作为收场套性被凸显出来,所谓“临了一折必谱作圆聚,其圆聚又必藉锦归,无一不然,几同印板”①便是对这一收场特性的表述。同时,戏曲收场又有明显的简单化倾向,王骥德即云:“作南曲者,只是潦草收场,徒取完局。”②李渔亦曰:“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③乾隆时期评点家徐梦元以“从来戏至终场,赍诏官一到,阙然而止,了无生发”④问责戏曲收场,引出“收场最忌模糊草率”⑤之论。概而言之,古典戏曲形成若干收场套式,且各种套式的生成具有简单化倾向,模式化、简单化可谓古代戏曲收场的典型特征。
    合卺、旌封等收场方式易于操作,且其团圆格调与观众欣赏心理契合,由此引发的戏曲史风貌便是收场方式的千篇一律,模式化、简单化作为收场弊病而遭致訾议。与诟病窠臼相对,诸多批评家表达了变革收场常态的心声,元代乔吉“豹尾”、陶宗仪“结要响亮”⑥、明代李开先“诗头曲尾”⑦、王骥德“俊语收之”⑧显示了古代曲学重视结尾的传统,晚明祁彪佳、臧懋循分别借助曲话、评点评判收场问题,而“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⑨、“末折加倍,写得酣畅淋漓”⑩、“非贾余勇,不欲有头重脚轻之病”(11)则代表着清代曲学界重视收场、创新收场的理念。
    在“诟病”与“重视”的合力作用下,清代催生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收场方式,与文本一体的评点批评对此颇为关注。清代戏曲评点蕴含着丰富的收场观念,本文以评点家经常提及的术语观照戏曲收场,在承认“典型特征”的主流态势下分析若干创新性收场方式,这对我们全面认识古代戏曲收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倏起雷电”:戏曲收场之波澜再起
    一般而言,戏曲收场意味着情节关目的终结,其内容多为氛围平淡、情绪舒缓、情节简略的关目,但有些剧作家于收场中制造新的矛盾冲突,追求情节关目的惊奇突兀,评点家谓之“倏起雷电”。
    在戏曲批评史上,“奇”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风范自元代《录鬼簿》便被标举出来,后世曲家更将“奇”视为戏曲艺术的生命线。李渔承绪关目之奇理念,并将之延续至戏曲收场,评点家评《巧团圆》收场曰:“父子、夫妇已经会合,再欲强进杆头,是蛇足矣!不意暗空倏起雷电,又令满场惊悚。”(12)《哗嗣》收场叙姚继与自幼分散的生父、生母相认,并与邻女姚氏结合,收场元素至此已经齐备,但本出又写曾立姚继为嗣的姚东山出来争子,亲生父母与继父上演了一场争子大戏。《哗嗣》打破了平铺直叙的收结惯例,以收场之际的新生波澜迥异于一般的传奇收场,“倏起雷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渔剧作的喜剧精神。晚明汤显祖《牡丹亭》较早运用了“倏起雷电”技法,臧懋循对其创新意义大力褒扬(13)祁彪佳则对突生波澜的收场表示反感(14)。与晚明剧坛的矛盾态度不同,李渔把“倏起雷电”作为一种创新性收场艺术加以应用和推广,《慎鸾交》、《奈何天》、《比目鱼》皆有此妙,评点家给以“强弩之末,犹能一挽千钧”之赞。
    乾隆以降,戏曲创作逐渐步入“有曲无戏”(15)阶段,但剧作家并未舍弃富含戏剧性的“倏起雷电”收场,他们一方面借此显示布局之巧,另一方面则用以补足戏曲艺术日益流逝的舞台品格,“倏起雷电”据此蔚为大观于戏曲史。在评点家看来,戏曲艺术“行文忌直”,所以剧作家“不得不作萦回曲折之笔以为收煞”(16),此为戏曲文体属性使然,即便戏曲末出也不能例外。于是乎,以简述结局为职志的收场便产生了新的矛盾冲突,原本淡而无味的收场得以“妙境重开”,具有“径路绝而风云通”的艺术魅力。(17)又有评点家指出,收场之内的矛盾冲突不宜铺述过大,要以“随起随灭”的方式处理“水穷山尽”之际的“特起风波”(18),否则会给读者拖沓之感。作为戏曲史上一股不绝如缕的收场观念,“倏起雷电”破除了收场的简单化弊端,道光年间陈烺评点《花月痕》收场有云:“传奇最易是末折,亦最难是末折。到此波浪已平,无可播弄,即收拾兜裹得好,亦令人可想而知。此则翻空出奇,临了又生出峰峦无数,末着更出人意外矣。”(19)陈氏于收结之时“生出峰峦无数”,努力实践着古代戏曲“最忌余勇不劲”(20)的收场理念。
    元末明初以来,“关目奇”成为戏曲批评的重要层面,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戏曲艺术不同于诗词的特殊质素,上述“行文忌直”等术语表明评点家对戏曲关目新奇特征认识的深入,“妙境重开”、“余勇不劲”则从正、反两径呼吁着新型收场方式的建立,“倏起雷电”作为收场技法应需、应时而生。迥异于一般的收场形态,“倏起雷电”可谓“一折之中,七情具备”(21)的创新性收场艺术,它以情绪多元为形、以惊奇突兀为趣、以曲折之美为旨,彻底打破了氛围单调、平铺直叙、淡而无味的收场格调,为收场窠臼之突破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