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发现郑正秋:1910-1912郑正秋的剧评实践及其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 简贵灯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郑正秋通过拒绝外稿的方式,使其主持的剧评专栏事实上成为他的个人专栏,成为职业剧评的滥觞。郑氏虽然很少言及其剧评理念,但他在剧评实践中显露出来的“立公平之言”剧评原则、“社会教育”与“雅俗共赏”并重的剧评立场,远超同时代的剧评家。尤其是郑正秋对剧评“一致性”的强调,显露出其建构自身剧评体系的理论自觉,对推动传统剧评的现代发展意义重大。
    关 键 词:郑正秋/剧评/职业剧评/剧评观/现代性
    作者简介:简贵灯,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武夷学院传媒学院。
    作为导演的郑正秋我们耳熟能详,作为剧评家的郑正秋却一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郑正秋是中国电影的奠基者,其对我国电影的创立与发展的卓越功勋几乎掩盖了他在戏剧评论方面的声名。其实,郑正秋在民初剧评界是相当活跃、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被遗忘的剧评家
    清末民初,评剧之风大炽。借助近代报刊,剧评走出传统文人评剧的狭小圈子,走向大众。剧评界涌现出了如凌霄汉阁(徐凌霄)、求幸福斋主(何海鸣)、斧风室(舒舍予)、半树梅花馆主(徐筑岩)、观蠡室(吴观蠡)、紫薇馆(吕次维)、荒腔走板室(成之)、小织帘馆主(沈睦公)、看云楼主(曹靖陶)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剧评家,“评戏之事业,可谓盛矣”。[1]在剧评家“或谈梨园之掌故,或评戏剧之得失,或美伶工之技艺,或论编者之笔墨”[2]的众声喧哗中,归沪苦读的郑正秋偶以长篇剧评投《民立日报》,得于右任先生赏识,后者专为他开辟剧评一栏,“嗣以编辑本部新闻”。[3](P.52)因缘巧合之下,郑氏走向了剧评舞台,成为民初名重一时的剧评家。
    郑正秋(1889-1935),原名芳泽,号伯常,别号药风,广东潮州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其母为潮阳望族张氏女,其父郑让卿曾以乡试副贡出仕江苏。郑正秋十四岁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稍长经商,后入仕途,又因清廷腐败,归沪苦读。1910年起,郑正秋在《民立报》、《民吁报》、《民呼报》上设立剧评专栏,发表总名为《丽丽所剧谈》的剧评文章。1911年和1912年,郑正秋先后为《民立画报》、《民权画报》“记者”,主持剧评专栏,连续发表有关戏剧的消息和评论。1912年11月9日,郑氏创办的《国画剧报》先后刊载了谭鑫培、孙菊仙、贾碧云、冯子和、盖叫天等名伶演出的画像与相关评论文字,因其格式新颖、图文并茂,出版后风行一时。随后,《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等各大报争相将与戏曲信息混杂在一起的“剧评”单列出来,各处游戏场也在其所办的“游艺报”,如《新世界》(1916)、《劝业场日报》(1917年)、《新舞台日报》(1917年)、《笑舞台》(1918年)、《先施乐园日报》(1918年)、《新丹桂舞台乐报》先后设置剧评栏目,“国中大小报几无不列评剧一栏”。[4](P.13)
    目前学界多专注于郑正秋在新剧、电影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忽视其早期的剧评的价值。事实上,曩自民初,便是如此。早期的论著多侧重于郑正秋早期的新剧经历。如沈所一所撰的《新民民鸣之人才》与朱双云撰写的《新剧史·杂俎》,便侧重于从演剧艺术方面介绍郑正秋:
    药风比为方老太,神情语白悉臻上乘。求诸今日,实鲜其匹。昨夜饰马介甫之杨翁,言辞之优美,表情之周密,较诸其演方老太有过之无不及。腹有诗书气自华,诚哉。为新剧之不可无学也。[5](P.2)
    郑药风风雅士也。貌似妇人女子,饰蹩脚生,酸澁士,深得个中三味。无人能出其右者。慷慨激昂、风流潇洒则不能焉。有时起老太婆,足称上品。[5](P.25)
    欧阳予倩的《谈文明戏》与徐半梅的《中国话剧诞生史话》偏重于介绍郑正秋的敷演新剧的经历。徐耻痕在《导演员之略历》中对郑正秋剧评经历的论述虽然简单,脉络却十分清晰,并说明郑正秋由评剧转为演剧的原因。徐氏曰:
    正秋,粤之潮阳籍,生于沪。年三十九岁。逊清末叶,受知于左任氏。任《民立报》记者。以嗜戏故,雅善评剧。民国纪元,如《民立报》、《民权报》、《中华民报》咸辟专栏,君以一身兼之,沪上报纸刊剧评自此始。未几,又自办《图画剧报》,改良旧戏,提倡新戏,实开风气之先。评剧既久,见旧伶工之知识不足与言改革,而新剧事业前此屡起屡踣,或由于主持之不得其人,于是坐言起行,独资稡新民新剧社,以辅助社会教育为己任。[6](P.7-8)
    郑逸梅缅怀郑正秋时,重心落在“郑正秋对于旧剧之卓见”上,指出“先生对于京剧,颇有见地……”[7](P.113)朱双云直至1942年才在另一部著作《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中,对郑正秋的评剧经历略有涉及:“郑正秋是关东的一个士商,人极聪明,写白话文,颇生动有致,常在报纸上发表评剧文字。”[8](P.13)然而,郑逸梅他们只谈事迹而不谈剧评,却是问题所在。
    早期对郑正秋剧评作出评价的寥寥可数,最早注意到郑正秋剧评价值的是与郑正秋相知,且有着相似经历的周剑云。周氏早期以剧评家的身份闻名于剧界,继而与郑正秋、张石川等人组织明星影片有限公司,投身影坛,成为著名的电影人。周氏云:
    君(郑正秋,笔者注)无他嗜,第喜观剧。居沪久,有所得。试为剧评,投诸报纸,见重于民立于右任君。聘君转司其职,沪上报纸之有剧评自君始。继而民国成立,民字报颇发达。若民权、中华、民天铎等报,各辟评剧栏,君以一人兼之。君之评剧于艺术不甚苛求,而于伶人之品德则督之甚严。[9](P.276-277)
    周剑云对郑正秋剧评文字的评论失之简单,其关注的重心也是作为新剧家、名导演的郑正秋,而非剧评家的郑正秋。但是周氏的确目光如炬,看到了郑正秋的评剧原则,即“于艺术不甚苛求,而于伶人之品德则督之甚严”。署名“亦佳”的作者强调郑正秋剧评与一般剧评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历来虽有谈剧之小品文字散见各报,然皆泛泛之谈,不为时人所重。从无如正秋均专从强调板眼上精密立言者”。[10]
    在郑正秋剧评家身份的丧失的问题上,大众传媒正是最重要的推手。报刊注重的是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而非其实际价值,报刊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的同时,却也“屏蔽”了其早期的剧评生涯。《申报》、《新闻报》、《晶报》等报刊对郑正秋的报道多聚焦在郑氏“名导演”的光环下,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郑正秋的剧评家身份。当郑氏过世,报刊对其盖棺定论之时,亦多谈论郑正秋在影戏艺术上的成就。①
    或许是郑正秋在电影方面的成就太过耀眼,人们只看到聚光圈里的郑正秋。近年以“郑正秋”为标题的近五十篇文章中,大多集中在电影领域,谈论郑正秋戏剧艺术的文章中,仅有谭春发《郑正秋与中国话剧复兴》(《新文学史料》,2004)、胡非玄《郑正秋新剧活动编年稽述》(《戏剧文学》,2013)、王凤霞《郑正秋对中国早期话剧的贡献》(《戏剧之家》,2013)几篇文字,涉及郑正秋剧评的仅有张诗崎《郑正秋早期戏评研究》(《大众文艺》,2014)与傅谨的《大众传媒与新兴的戏曲批评》(《民族艺术》,2013)两篇文章,对郑正秋剧评的研究可谓单薄之极。傅谨先生是最早发现郑正秋剧评价值的学者,其在《大众传媒与新兴的戏曲批评》一文中高度评价郑正秋的剧评。傅谨先生认为:“在所有那些为报纸撰写戏曲批评文章的知名或不知名的作者中,郑正秋无疑是晚清年间最重要的戏曲评论家。”[11]傅谨先生对郑正秋剧评的肯定,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今日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郑正秋早期的剧评生涯,一方面是要重新肯定郑正秋对早期剧评的贡献,另一方则在“剧评危机”的当下,重温曩昔繁盛的剧评时代,期冀有所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