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苏联十五加盟共和国电影十年回顾(2001-2010)(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当代电影》(京)2011年第 谭嘉灏 参加讨论

    
    四、“小国电影”的民族主义建构
    苏联之所以解体的一个原因在于各前加盟共和国压抑已久的民族问题的爆发以及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在苏联解体初期,各前加盟共和国就对苏联历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清算和否定。在过去十年发生在不少小的前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也导致了民族主义的泛滥。加之,独联体国家内部分化,波罗的海三国与独联体分道扬镳,俄罗斯和其他前加盟共和国在国家利益上纠缠不清。所以,小的前加盟共和国一方面否定过往的苏联历史,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强化民族意识和语言认同感达到国家和民族的凝聚。而本身并不多产的“小国电影”也成为了民族主义建构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小国电影”,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揭露苏联历史的黑暗电影;2.展现民族解放英雄的战争电影;3.社会民族风情片。
    先是揭露苏联历史的黑暗电影。早在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电影就曾经出现过抹黑苏联历史的“黑片”浪潮。“黑片”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对所谓的苏联历史秘密的猎奇需要,另外一方面却造成了当时意识形态上的混乱局面。但是在新世纪之后,俄罗斯的“黑片”浪潮走入低谷。相反,“小国电影”中出现了“去苏联化”现象。与俄罗斯的“黑片”不同的是,“小国电影”的“去苏联化”是常通过纪录片形式展现的。这类纪录片往往解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录像素材,以揭露苏联黑暗历史为主要目的,本身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视觉冲击性。如拉脱维亚纪录片《苏联往事》(Soviet Story,2008)通过解密大量历史档案向观众展现了苏联在“二战”时期的各种暴行。又如乌克兰纪录片《大饥荒》(Holodomor,2005)通过采访大量亲历者展现了苏联时期乌克兰两次大饥荒的惨况。而电影上的“去苏联化”的政治目的相当明显,那就是通过否定苏联历史强化民族主义。但是东欧式的社会主义反思电影在“小国电影”中为数不多,而以犹太族被流放,苏联核试验为题材的哈萨克斯坦电影《给斯大林的礼物》(The Gift To Stalin,2008)是这类反思电影的佳作。但是,“去苏联化”的黑暗电影因为过度强调政治和民族主义,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也就大打折扣。
    再是展现民族解放英雄的战争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等前加盟共和国先后出现了民族主义解放运动。但是,解放运动与纳粹德国或者苏联的军事力量差距甚远,几个国家的解放运动最终皆以失败告终。但是在苏联解体以后,各前加盟共和国就开始对这些为国家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进行各类纪念活动。而这些国家民族英雄也不自觉地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代言人”。尤其在新世纪以来,有关这些国家民族解放英雄的“小国电影”更是屡见不鲜。先是乌克兰导演奥列斯·扬楚克(Oles Yanchuk)在2000年和2004年先后拍摄了《战无不胜》(The Undefeated,2000)和《英雄连》(Company Of Heroes,2004)。两部电影都以势单力薄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解放运动为题材,展现了为民族自由而奋斗的一百位战士的铁血形象。再是立陶宛电影《孤军一人》(Utterly Alone,2003)用黑白电影的手法刻画出领导反苏占领立陶宛运动的民族英雄查萨斯·鲁卡斯(Juozas Lukas)的大无畏形象。以民族解放英雄为题材的战争电影频频亮相确实使不少被遗忘的国家解放史以电影的艺术形式重现在观众面前。正如俄罗斯民众对“二战”苏联英雄的集体回忆一样,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国家英雄也在小的前加盟共和国中不绝传诵,而这对于小国的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民族风情片。这类以展现国家风土人情和异域情调的电影主要集中在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的电影中。这类民族风情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1.展现本民族风俗传统的电影。之所以出现这类电影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小国的电影业希望通过影像记录或者复刻逐渐消失的古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之余,提高本民族的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哈萨克斯坦电影《音程之旅》(Vocal Parallels,2002)以半纪录片的形式记录苏联时期哈国杰出的女歌唱家的歌唱表演。又如,哈国的《柯林》(Kelin,2009)再现中亚地区的婚俗传统;2.展现本国在后解体时代的社会状况。在各前加盟共和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轨大背景下,不少“社会派”导演通过电影表达自己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有的导演对社会抱有乐观态度,则通过喜剧的手法展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社会,如亚美尼亚电影《柠檬伏特加》(Lemon Vodka,2003)和哈萨克斯坦电影《图班嫁给我》(Tulpan,2008);相反,有的导演要么玩世不恭,对社会现实大加揶揄,要么对社会抱有悲观态度,并通过写实、荒诞或者阴暗的手法展现出一个颓败不堪的社会,如塔吉克斯坦电影《右手天使》(Agnel On The Right,2002),爱沙尼亚电影《秋天的舞会》(Autumn Ball,2007)和格鲁吉亚电影《苏萨》(Susa,2010)等。而这类民族风情片也是成为了国外观众窥探这些“新国家”的便捷视觉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在“小国电影”中的对白也由“俄语为主”过渡到“母语为主”。在不少“小国电影”中,本来是各前加盟共和国官方语言的俄语惨遭“降格”。例如在爱沙尼亚电影《秋天的舞会》中,爱沙尼亚语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常用语言。相反,俄语成为收款员一类低下阶层的常用语言。除了俄语的“降格”之外,俄罗斯族人的形象和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也成为了“小国电影”中民族主义时常有所映射的对象。在爱沙尼亚电影《圣人东尼的魅惑》(The Temptation Of St.Tony,2009)中,包括女主角在内的妓女都是俄罗斯族人,她们在电影高潮部分被迫成为爱沙尼亚新贵们的食人晚宴上的饕餮大餐。而这种角色和剧情设定也是表达出导演对俄罗斯族人的排斥情绪。又如《右手天使》中,坐在出租车上的塔吉克族男主角说“莫斯科不是天堂”。而这也映射了各小国对苏联的彻底失望和对新俄罗斯所抱希望的落空。总而言之,“俄罗斯元素”在“小国电影”中的出现,也是各小国民族主义对苏联失望和对新俄罗斯不满的宣泄。而这也是其他小的前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微妙体现。
    五、前加盟共和国电影中的欧洲意识
    上个世纪的冷战中欧洲大陆被人为地分隔成西欧和东欧两大阵营。在后剧变、后解体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东欧诸国一直以积极姿态重返欧洲大家庭。而东欧诸国的“大后方”——苏联地区的情况则有所区别。本身有“欧洲国家”严格意义的前加盟共和国就只有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而俄罗斯延续苏联的地缘政治情结,却导致了其自身有着“欧洲的意识和非欧洲的无意识”。⑧波罗的海三国在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成为苏联地区积极“入欧”的代表。而波罗的海三国导演在短片集《欧洲二十五面体》(Visions Of Europe,2004)中的集体亮相,所映射的是波罗的海地区重返欧洲,摆脱俄罗斯束缚的决心。而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上的若即若离,更多的是取决于自身跨亚欧的地理因素和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所致。尽管俄罗斯在2008年汇聚各国导演联合制作短片集《人权故事》(Stories On Human Rights,2008),但是不论欧洲国家,还是前加盟共和国的响应也十分不积极。而这也是俄罗斯的欧洲意识在电影层面上的困惑,以及欧洲诸国对俄罗斯的欧洲意识持有观望态度。“欧洲一体化”对于欧盟乃至整个欧洲而言是最终极的目标。但是诸如《欧洲二十五面体》等的跨国族联合制片,充其量也是欧洲诸国在欧洲意识的集中展现。实际上,“欧洲一体化”暂时而言也不过是最美好的愿望。因为作为亚欧大国的俄罗斯对欧洲而言仍旧是一个未能确定的身份。
    六、前加盟共和国电影在中国
    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⑨对于老一辈的中国人而言,苏联电影承载的并不仅仅是高超的电影艺术,而且承载了昔日的革命情怀。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Heroes Are Made,1942)和《乡村女教师》(A Village Schoolteacher,1947)等影片就曾经鼓舞过中国几代人。而随着苏联解体,中国曾向俄罗斯购买过一大批苏联电影的版权,并在国内进行译制和影碟发售。但是,当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进驻中国电影院,苏联电影被年轻一代逐渐遗忘的时候,新俄罗斯电影也并未能进入中国的电影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俄罗斯电影为首的前加盟共和国电影开始小规模地出现在中国院线。但是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都是一些质量平平的俄罗斯商业电影,如《黑色闪电》(Black Lightning,2009),《我们来自未来2》(We Are From The Future 2,2010)以及即将上映的《超能游戏者》(Hooked,2011)。至于“新俄电影”或者其他前加盟共和国的电影更是绝迹于中国电影院银幕之上。然而,互联网分享和光盘市场以及应运而生的民间放映会成为前加盟共和国电影走进中国观众视野的几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前加盟共和国进入市场经济后缺乏商业运营经验,在苏联地区发行的电影DVD大多并没有配送各语种字幕。而这对于中国观众在内的非俄语地区观众造成了观看不便。即使欧洲有为数不多的DVD发行公司(如:英国的SecondRun公司)配送各语种字幕,但是大量优秀的前加盟共和国电影仍因为语言问题至今无人问津。然而中国民间的外语字幕翻译组织的壮大,中国影迷对前加盟共和国电影的再度关注,这两股相互影响促进的草根力量势必成为中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广该区域电影的原动力。
    注释:
    ①CIS Film Distribution:Results of 2004:http://www.kinobusiness.com/content/view/320/162/.
    ②李芝芳《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59页。
    ③CIS Box Office:2010 Results:http://www.kinobusiness.com/content/view/4002/88889040/.
    ④同②,第29页。
    ⑤转引自②,第29页,注释一:俄《银幕》1996年第6期,第25页。
    ⑥吴克礼《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⑦王立新,《转型以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应对策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5期,第32页。
    ⑧王文《俄罗斯民族的“地缘情结”——一种欧洲的意识和非欧洲的无意识》,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QNZ200505007.htm.
    ⑨佚名《论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http://www.zhenmianfei.com/Html/?1108_2.html.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