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国:继续引领消费,中国:搅动满池春水 美国的网络影评也在轰轰烈烈地加快发展,与中国不同的是,网络在当下美国还不是影评生存、传递的主要平台。换句话说,网络影评的影响和作用都还有限。作为稳扎稳打、正在博弈拉锯中胜出的新形式,美国网络影评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会放在传承和接替传统媒体影评的职能:继续扩大影响,引领大众的观赏和影响影片的创作。 如前说,美国报业影评对美国普通人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对马感兴趣的老太太可能因为报纸上介绍当地上映的某部电影中有马,就会看这部电影。网络的发展,给观影者和影评人提供了一个“集体交流”的广阔平台,让他们更为自由与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这种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巴赫金所指的“对话”以及狂欢色彩,各个网站、写手争奇斗艳,呈现出与前网络时代别样的风景。 与主流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不同的是,网络在Web2.0时代使得影评的消费对象,由过去单纯接受信息,向主动创造与分享信息转变。网络影评比传统媒体的影评更自由、更灵动,因此也更能对浮生大众的消费产生影响。比如,“烂番茄”等整合、工具类影评网站与其说是影评网站,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用户活动”网站。用户(观众)使用了某一个产品(电影)后,对产品及服务的思考、经历、体验等以文字或其他方式进行的评论都可囊括其中。过去的影评中论家关注较多的可能是影片里的技术、导演创作等理性化的东西,而网络影评却是从用户体验出发,用平等的观念交流或推荐这部电影好看与否,通过口碑宣传,让更多人共同分享和晾晒产品使用的心得体会,因此,它能赢得更多电影观众的认同,实际也增强了消费者对网站的心理认同感。 至于知名度高的个人博客和网站,汇集成为美国网络影评世界里的“塔尖层”,与传统印刷媒体不同的是,由于时空和阵地的转移,极大地增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提供了一种“精英”与大众直接“对话”的新的可能。所以,美国的电影批评家大多选择“两栖”,这一方面壮大了网络影评的基础队伍,另一方面也大大开拓了影评的受众面,传统印刷媒体正在丧失的影响力也由此得到了补偿。 相比美国,中国网络影评的目标显然要高远宏大得多。它不仅要引导消费,提高群众的鉴赏水平,似乎还正肩负塑造电影文化的重任,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有专家将中国网络影评的影响和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1)扩展言论平台,推动大众影评发展;(2)开拓影评思维,促进影评形式和理论创新;(3)凝聚人气,为影评事业发展聚集后备力量;(4)还原“本质”,繁荣和重塑电影文化。这几乎是一种全能的要求,似乎有点高不可攀。但据笔者看来,提出这些全方位的期待,既是中国“文以载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下民族电影文化振兴和建设的需要,恐怕在我国文化的加速转型中,网络影评的这种责任无可推诿。 我们知道,电影和电影文化从来不是象牙之塔。电影评论也一直和民间、草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一段时间以来,电影批评的贵族化倾向逐渐滋长起来,高头大马式、名词爆炸式、故弄玄虚式、朋党沙龙式的评论渐渐时兴起来,最终,把本应面向大众、面向创作、面向市场的“下里巴人”硬生生弄成了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特别是电影评论一和文化沾边,似乎立刻身价百倍,变得愈发深奥起来。电影文化变成了批评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挡箭牌。中国影评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日渐衰弱,与影评本身的这种“质变”是有很大关系的。 网络影评的出现和成长,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从历时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我国电影的生产力不断得到释放,一批优秀的作品相继面世并获得重大社会反响。特别是近年来,电影的年生产量已经超过了四百部,加之国外大片引进数量和质量的逐步递升,以及其他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影评的迅速崛起,实际是中国文化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一种象征,是改革开放时代必然的随行物。它越来越近地靠拢普通大众的生活,传达普罗大众对电影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生产力,促成了大众消费网络之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而从共时的眼光看,大众既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又是文化批判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它本身处在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自身的精神成长与扩张,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移风易俗的力量。在当下,单纯地消费电影,甚至享受电影不再是人们心仪的理想,人们还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当下的精神生产,去改造现今的文化产品。这种需要的强烈程度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以及消费方式的日趋发展而与日俱增。电影本性和网络优势的结合,使网络影评成为民众实现“影响”和“改造”共舞理想的天然途径。它迅速凝聚而成的人气和或隐或显的时尚张力,是能够深刻影响一个时段艺术家的创作品相,甚至一个时期文化的时尚和风貌的。 我们有理由对一路高歌猛击、认真反省自我,搅动了满池春水的中国网络影评寄予希望! 注释: ①[美]扎克·坎贝尔等《互联网时代的影评:专题论丛》,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09年第4期,第28页。 ②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0280112。 ③详见2010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④http://news.youth.cn/wh/201104/t20110406_1540240.htm。 ⑤同①,第23页。 ⑥[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7页。 ⑦《中国报纸发行量全球居首》,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6382/ce,FT中文网。 ⑧《“主流媒体”的当代语境》,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3/11/11/002097857.shtml浙江在线。 ⑨《社区:细分市场孵化器》,http://www.cmmo.cn/article-23386-1.html,第一营销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