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艺术传播学视域下中国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徐子涵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作为传统综合性叙事艺术形式之一的皮影戏,其发展和传播的空间在当下无疑已受到严重的挤压,面对困境,我们对其发展前景和模式的定位不应局限于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范畴之内,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去认知、理解,应该把皮影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思维方式看作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象征之一。
    关 键 词:艺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作者简介:徐子涵(1981- ),女,江苏金湖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江苏 南京 210096
    标题注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项目“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传播”成果之一。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艺术发生和艺术历史一脉相承,艺术现象和艺术传播如影随形,任何艺术现象的发生都离不开艺术传播的接踵而至。艺术传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方式对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将传播定义为“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实践保存它们的手段。”[1]3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在其所著《社会学百科全书》明确指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则含糊地涉及传播”[1]3。由此,传播概念中“分享信息”或“共享信息”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传播关系的重要前提。作为唯一的手段,艺术传播向广大受众传达和展示了艺术现象的存在,艺术传播同样得以使艺术作品能够实现其社会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其引领作用。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通过一种较为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向世人成功展示了它的超凡魅力。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产生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戏曲与民间工艺美术等不同门类艺术完美融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以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一颗精巧而又璀璨的明珠。皮影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剧种,曾对我国很多地方剧种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对早期的电影艺术创作起到过一定的启蒙作用。由于皮影戏具有道具精致、造型特别、表演者唱腔丰富、故事叙事生动精彩等突出优点,同时皮影戏演出的道具舞台布景既可富丽堂皇也可简单宜行,演出人员多少可以灵活变化,演出场地客观条件要求较低,演出受外界影响较小,演出成本低廉,皮影戏两千多年来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深受广大民众喜爱。2011年,中国皮影戏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皮影艺术之源流
    中国的皮影戏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诗歌等门类艺术,它流派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风格表现上,皮影戏一直保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剧目中蕴藏着不少优秀的历史故事、神化传说、民间故事,在舞台上表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其实,皮影戏的操作是通过演员在一块打上灯光的白色幕布后利用皮影进行操纵表演的艺术形式,它的表演特点是“以声带画,声画统一”,由于皮影道具的关节简单、皮影人的面部不能有丰富的表情,所以皮影戏表演艺术家在演出时很注重唱功,用唱白叙述来表达皮影艺人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声面一致。由于以声带画,还需要大力采用布景,构成多幕多景的戏剧舞台形式。在影幕中,不仅有各类的剧中人,而且还有写实的布景,包括陡峰巨石,山水风景,让整个画面看起来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是工艺美术中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艺术形式,人物造型别致,镂工刻画精细,色彩鲜艳生动。皮影的人像是用驴皮制作,虽然是平面的平板,但是在构图上,却巧妙运用了散点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手法,促使构成的图案和花纹富有立体感。皮影人物制作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珍贵遗产。
    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皮影戏起源,既有来自民间的神话传说,也有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述。其中以佛教文本中记载的观音菩萨向众人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被视为皮影戏最初缘起的依据。“当时,人们对枯燥无味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弄成的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从这以后,影戏就产生了。”[2]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现实需求是促使皮影戏产生的直接动力。
    另一个关于皮影戏源起的说法则与汉武帝有关。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娜娜何冉冉其来迟!’令乐府知音家弦歌之。”[3]60后人以此推论影戏应该起源于汉代。还有一传说来自李少翁邀汉武帝观影,大抵是说有一天李少翁出门,在路上遇到一名在阳光下玩耍的儿童,这名儿童天真烂漫,手持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面之上,光影斑驳,太阳、布娃娃、地面三点一线,地面犹如幕布,其上所映衬的形象也即栩栩如生。李少翁便由此景受到启发,即用棉帛仿照李夫人的影像裁剪,并在布人上涂抹色彩,在手脚关节之处装上木杆,以便于操控,由此制成可以活动的彩色布人影象。然后,在入夜之时围起幕布,挂起灯笼烛火,请汉武帝端坐于帐中观看映在幕布上的彩色布人表演。但宋人高承在提到汉武帝观李少翁弄影后,却说影戏为“历代无所见”,可见其矛盾之处。
    宋代文献开始,有了关于影戏演出的较为可信的记载。周密的《武林旧事》、高承的《事物纪原》中皆存有关记述。特别是常任侠先生通过考证认为:皮影戏与傀儡戏是民间的姊妹艺术,它的开始与傀儡戏相同,也是用生人表演的,如周密所言之“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之后又发展为用剪纸取影,乃至最后形成了以皮革雕镂工艺加以彩绘处理,以作为皮影戏表演中的人物形象。
    宋代文献中同时兼有关于影戏表演状况的描述,很生动地描述了影戏对当时观众的强烈吸引力。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一日,弄者曰:云长古猛将,今斩,其鬼或能祟,请即斩而祭之。此子闻甚喜。弄子乃求酒肉之费。此子出银器数十。至日,斩罢。大陈饮食,如祭者。群无赖聚享之。”[4]14可见此一富家子已经称得上不折不扣的皮影戏迷。无独有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相关记载:“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5]南宋时著名文学家姜白石在诗歌中也提到皮影戏:“灯已阑珊月色寒,午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婆意,更向街心弄影看。”不难看出,影戏所吸引的观众群体已不仅仅独限于成人,少年儿童更是趋之若鹜。这类历史文献描述充分说明,皮影表演艺术在宋代已经进入十分常态化的社会演出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艺术的传播变得更为广泛,开始在河北、山东、东北、福建、江苏、浙江、山西、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地广泛流行,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皮影戏都非常受欢迎,其中以河北滦县、陕西西安和湖南长沙发展最为昌盛。皮影戏在不同地方名称也有所不同,河北、东北和山东等地称为“驴皮影”;陕西、湖南等地叫做“影子戏”;湖北等地叫做“皮囝囝”;福建称之为“皮猴戏”;广东称之为“纸影戏”。各地皮影戏演出的音乐唱腔风格,以及音乐节奏、唱腔韵律等,都融合吸收了各自的地域文化特点,吸取了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歌小调、民族音乐体系的精华和特点,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皮影戏表演流派。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划分,就分别有冀南皮影戏、唐山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海宁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沔阳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孝义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等等不同剧种。此外,皮影戏各流派还演绎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历史神话题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牛郎织女、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杨家将、岳飞传、秦香莲等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传统的皮影艺人们顺应时代潮流,相继创作出了一些皮影现代戏和新的时装戏,以及一批童话寓言题材的皮影剧,皮影戏剧目有如红灯记、林海雪原、白毛女、刘胡兰、东郭先生、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