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中国电影中的一抹绯红——由《私人定制》窥探冯氏文艺观与平民梦(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当代文坛》 钱春蓉 参加讨论

    一脉相承平民梦
    从拍电视剧出身,到进军电影市场,冯小刚一直不曾与一种被称之为“平民文化”的现象脱节,无论是最初个人崇拜“王朔”文学,与其共同编剧《编辑部的故事》,还是到《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开始响应“缩小贫富差距”,他让穷人富人位置互换,后来,到了《大腕》中,他着力反映中外文化相互交融,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大办中国式的宏大葬礼,再到后来,《手机》的播出,更是掀起了一场短信情缘,直到最后的《一声叹息》,道出了婚外恋的刺激与无奈,而今的《私人定制》,反腐倡廉和生态保护问题更是显见于影片。他每一个时期的每一部作品,无不突出了与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也恰恰突出了冯小刚执导电影的一种加强对变化中的社会的新常识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到,《甲方乙方》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金钱资本的穷小子;到了《大腕》,男主角的地位被提升,是一个虽然下岗,但懂得艺术,有一技之长的摄影师;《手机》里面的严守一,已经成为了有一定声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一声叹息》中,林亚洲更是一个自由无拘束的大剧作家。到了今天的《私人定制》,虽是朝着《甲方乙方》的有意无意的回归,然而无论是从公司规模,还是圆梦策略,抑或是员工专业程度都较之《甲方乙方》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显然更符合当下更加自由有序的市场经济社会现状。从冯小刚这一系列紧接地气儿的主人公不难看出,他是在把握一种鲜活的时代脉搏,人们不再只是同情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也不再仅仅对那些最小人物的悲喜剧或伤痛或感动,因为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日之中国,我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不再只是吃饭穿衣的问题,我们渴望的是一种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我们希冀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互通,我们需要的是反映我们这群社会中间层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苦恼,生命诉求。
    但同时,冯小刚又很温情,很善良,很传统。冯小刚的电影,从第一部《永失我爱》,表现了纯粹的爱情,到之后他的很多部电影,几乎都涉及爱情或婚姻题材,有种说法,就是已经没有新的故事,但是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新鲜的嘴唇讲出来的老故事成了新故事,使我们听出了几分新意。一般而言,把眼光对准市井百姓,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他人生活无非是通过冷语相讥或冷眼睥睨,再或者,就是假意烘托,刻意渲染,但在冯小刚的一系列电影中,他并不庸俗地赞扬爱情的美好,婚姻的甜蜜,也不斥责爱情的肮脏,婚姻的腐朽,他以平视的眼光去看待这种老百姓的人生,描述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微弱的愿望和细碎的悲喜剧。他所表现的是平凡的大多数,让人们都能穿过画面看到自己的缩影,通过镜头找到自己的投射,透过故事获得心灵的慰藉,让人看后有点失望,但不绝望;有点遗憾,但不心痛。因为他所要真实表达的是活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在当今社会被各种欲望所诱惑,有投机的愿望,有出轨的情怀,但最终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的“秩序中人”。无论是《一声叹息》中享受到婚外恋乐果的林亚洲最终安分地归家,回到了好爸爸好丈夫的位置上,还是《天下无贼》里面,为了自己妻子为了自己孩子放弃偷盗,改邪归正的强盗,这些人的坏,比起十恶不赦还差很多,我们甚至不愿看到《天下无贼》的最终结局,不愿看到刘德华的死去;我们也不愿再去谴责张国立在《一声叹息》中的出轨行为,不想再追究他的过去,我们怀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去实现一种在现实里永远做不到的宽容,这就是电影为我们设置的一个很温情的情境。从很多冯小刚的电影中都能看出,他片子当中的主人公都是有良知的,有道德底线的,甚至是有思想,有文化,有见识的,这符合我们中国大众的内心与状态,也符合中国这些中间人士的身份与情境。电影《天下无贼》中的悲剧色彩不仅体现在刘德华所扮演的角色在淋漓的鲜血中死去,在纯净清丽的乐曲中飘逝,也侧面地体现在葛优扮演的黎叔这个角色,这个幽默,有胆识,有素质,高技能的小偷身上,冯小刚在刻画类似于黎叔这类的人物上十分成功,在《天下无贼》中除了从黎叔口中偶然听到一些犀利但经典的幽默调侃外,似乎很少再挖掘出喜剧的元素,但冯小刚在表现影片的喜剧性上,几乎完全不走通常我们以为的喜剧或者小品路线,并非通过对反面人物的丑角化的身体表演,丑化自己,不断地把自己说得很不堪,然后引发观众的笑声,以取得搞笑效果。他让我们看到的是当今社会中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而联想到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的文化骗子,让我们从黎叔的自身潜质与最终结局的鲜明对比中,体会出一种言语幽默外的悲哀,为黎叔悲哀,也为这个社会悲哀。让观众笑中带泪,我认为这是冯小刚电影能够从发轫期走到全盛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真正的喜剧,其艺术特征是“寓庄于谐”的,“庄”是其严肃的主题,“谐”则是指其叙事的“语气”,在喜剧中,“庄”与“谐”总是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也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正如冯小刚在《一声叹息》中所说的;“对于一个在1957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以来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是隆重的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是开始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20世纪的末年。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驻在我的心里。”
    冯小刚很中国,因为他有很重的中国情结,所以,在正常的人性欲望下,虽然某些想法可以被理解为正常,但不为中国文化所包容,那些本想提高生活质量的投机者,那些本想宣泄没有激情的婚姻的出轨者,多多少少还是付出了欲望背后的代价,或者付出了生命,或者断送了爱情。《一声叹息》中的李晓丹,年轻朝气,敢爱敢恨,很正常地吸引着一个正常的中年男人,爱上年轻的姑娘,这是不管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男人共同的梦想,可这不符合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不符合中国广大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对小三严重斥骂的心理,也违背了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风气。于是,冯小刚,带着教化社会的使命,怀着让中国人开心的初衷,狠心地拆散了这对有情人,狠心地从某种层面上制造出一出悲剧来,在新年伊始,将林亚洲回到所谓的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而对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的内心来讲,这种割舍的疼痛,这种总是伤害一方的困境,这其中的苦涩,无处诉说,也不能诉说,唯有一声叹息罢了。也正是这声叹息,为自己,也为冯小刚的市井悲喜剧博得一片掌声。类似的剧情也出现在了今天的《私人定制》当中,年轻貌美的小护士,在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主动勾引范伟饰演的官员,这个“官员”虽然经得住诱惑,然而这还是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思想的一时动摇做出沉痛的忏悔和检讨,仿佛以此才能得到人民大众的原谅和宽恕。
    与此同时,冯小刚的中国性同样也体现在他对于“平民梦”的诠释上。事实上,关于电影的“造梦说”早已有之,正如上文中所说:“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地俘获人心,还在于他善于制造梦幻,加上这种梦幻代表的不是个体无意识,而是人类共同的心愿。看好莱坞电影就是一次愿望的替代性满足,无论这种愿望是美好的还是邪恶的、是纯洁的还是肮脏的。”而冯小刚更是格外尊重电影的这种“造梦”与“圆梦”功能,只不过他的“造梦”与“圆梦”都是稍纵即逝的。在《甲方乙方》中,他们的公司叫“好梦一日游”,顾名思义,这个公司只能帮助需要圆梦的人过足一日的瘾;而在《私人定制》中,冯小刚虽然让他镜头下的人物尝到了更久的圆梦的甜头,然而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因而,即使是像宋丹丹所扮演的那样善良的百姓,冯小刚也不过是让她在“指点江山”以后回到来时的地方去。但冯小刚毕竟是在帮助平民百姓圆梦,这是由于贺岁片电影的特殊定位和上映时间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可避免地要含有温情的人文关怀,不可避免地要有美好的喜剧收尾,因为它是拍给老百姓看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因此电影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电影的焦点也更多地聚集在小人物中的悲喜剧,但并不直面攻击或严肃鞭笞。而是带有一种嘲讽,带有一种心疼,带有一种讥笑,也带有一份宽容。而此次的《私人定制》,准确说来,是对《顽主》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甲方乙方》的一次献礼。早在80年代,米家山导演就在《顽主》中让观众从圆梦中获得一种想象性的满足,片中失意小说家荣获“三T”大奖,无疑象征着社会对类似人群的尊重;而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里,直到影片的结尾,还在替一对夫妻圆一个“有家的梦”。2013年末的《私人定制》中,无论是二次出现的杨重这一人物,还是三次出现的圆梦公司,都是冯小刚又一次为当下平民送去的一碗心灵鸡汤,让平民百姓在一年的得意与失意中寻求到一种物外的平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