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电影新作》 陈犀禾 田星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艺术电影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历史上,成功实践跨文化传播的一种电影类型。从八十年代至今,经过几代电影人的努力,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和海外艺术片市场上获得了傲人的成绩,对这一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文化走出去的范本。
    关 键 词:艺术电影/海外传播/国际电影节/北美票房
    作者简介: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东西方之间、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大大加强。特别是随着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体系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工业产品以其价廉质优在世界经济的交流中可以说是无往不胜。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和传播中则面临更多亟待突破的制约和瓶颈。其中,中国艺术电影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业绩和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程中,“艺术电影”作为一种概念,一种风格和叙事类型,往往被用来指称二战结束之后,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和影片风格相对立的,具有差异性的,多来自欧洲的,具有民族风格和作者属性的电影。这一概念,回应了电影诞生初年艺术家们对于电影是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呼声,继承了二十年代深受现代艺术流派影响的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成果,二战结束后,“艺术电影”在和好莱坞电影的对立、区别和慢慢交融中开始走向完善和自足,并形成了不同于好莱坞古典叙事的新的叙事范式。D·波德威尔在《艺术电影的叙事》中,从“客观的”现实主义、“表现的”或主观的现实主义以及叙事中的评述三个方面分析了艺术电影叙事的特点。对艺术电影的关键词:“心理现实”、“偶然性”、“叙事空白”,“以人物的心理和状态为中心”,“电影的自我意识”进行了具体的读解。①
    不同于世界电影发展历史版图,“艺术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二元对立与统一,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艺术电影”这一概念则有着具体的指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文化责任,反映了中国社会不断流变着的文化诉求。“文革”结束之后,作为对电影创作领域“左倾”思想的反拨,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成为新时期初年对于电影的普遍要求,这一时期,因为还没有出现“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娱乐片”的概念分野,所谓的“艺术电影”泛指那些创作思想严肃,主题深刻,艺术手法熟练并有所创新的电影。第三代导演重焕艺术活力的作品和第四代以“纪实风格”为特点的影片,以一种迥异于红色政治电影的主题和风格开启了中国电影复苏的历程。此后继起的第五代电影更是张扬形式的创新,文化的反思和叛逆,将艺术革新推向高潮,在成功掳获西方电影节的关注之后,“艺术电影”在国内更是特指第五代所拍摄的那些无论从影像风格还是从主题内容上都充满新异性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时期,对电影“艺术性”的强调是起源于一种对于电影界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风格的僵化状况的反驳。1985年前后,中国电影市场遭遇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关于“娱乐片”的讨论被提上了日程,而此时,“艺术电影”国内糟糕的票房开始被广为诟病。1987年,“主旋律”电影的提出,回应了国内政治风潮的变化,也显示出政府力图引导、整合艺术创作领域的决心。自此,“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娱乐片”(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娱乐片”这一概念完成了它的历史责任,开始慢慢让位于“商业电影”)成为描述中国电影形态的最为传统的三个概念。此后的第六代电影延续了之前“艺术电影”注重叙事、影像美学和个性表达的特点,在和“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的对立和交融中成为制衡后两者的杠杆,并依然在跨文化传播中表现出傲人优势。2000年之后,好莱坞电影大潮重度侵袭,使中国的“艺术电影”终于也置身于和好莱坞电影“对立并交融”的语境之下。
    上文我们简单讨论了“艺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和在中国语境中发展的历程以及这种历程的差异性,本文所使用的“艺术电影”的概念,必须放在我们所讨论的中国语境中来理解,并仅在约定俗成的这一语义层面上使用,且笔者不拟在此对这一概念再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正如前文我们提到的,“艺术电影”相较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优越性。从八十年代的第四代导演(吴天明、谢飞、颜学恕、凌子风)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到第五代影人在电影节上的广获赞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滕文骥、吴子牛、李少红、宁瀛等),再到第六代导演对这种海外传播优势的承继和改变(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全安、贾樟柯等),“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已然形成一种历史传统,在这一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影人代际传承的脉络清晰自然,战绩辉煌不容置疑。在我们提倡“文化软实力”和“电影走出去”的今天,“艺术电影”的这种海外传播的历史经验就具有了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八十年代初,在政府指导并运作下的文化交流为主,主要指选供“我驻外使馆、援外部门、远洋航运部门、友好团体、图书馆等单位做非商业性的映出”②的影片放映活动;第二种是通过国际电影节参赛获奖,被海外观众所熟知,并以电影节为平台吸引海外投资和发行,此种途径,成为中国艺术电影海外传播所采取的主要渠道;第三种既是直接打人海外市场,这种方式因为受众的差异,文化的隔阂,海外发行放映工业链条的不完善并不是一条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坦途,早年主要依靠走海外艺术片院线,近年来,全球化经济更加紧密的共生共存,中国电影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海外产业链条,并且通过合拍片的方式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
    中国艺术电影在这三种渠道的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成效最为显著,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艺术电影向世界首先提供了关于中国的一个影像系统,并通过此后一代承继一代的中国影人,延续、深入、拓展着西方对于中国的文化想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电影不但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主要风格类型,而且在海外电影市场上,尤其是在北美电影市场上,借由美国电影艺术院线所培养的艺术片受众,所提供的放映渠道,中国艺术电影也保持着不错的票房成绩,成为北美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来源。下面,我们将对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和北美市场上的传播表现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