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上述“闹事”是鸣放的延伸,是改革派对抗保守派的另一种形式,是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必然产物——改革派要求鸣放,要求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保守派用各种借口进行阻挠。改革派以政策为后盾,以宽松的环境和广大的民意为支持,要冲破保守派的防线。两派的冲突不可避免。 以史做镜,可以知道五十年前的鸣放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这些活动包括:《文艺报》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人民日报》为昆剧《十五贯》的演出发表的社论、第一届全国戏曲曲目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国音乐周的举办、关于音乐的民族形式的争鸣以及《人民日报》的改版,《文汇报》的复刊等。 ②这三篇文章是:方浦的《评讽刺喜剧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犁野的《从冷色谈起》,国文的《从新局长到来之前想起的》,见1956年第17期《大众电影》。 ③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6. ④李弘.评《大众电影》,载:中国电影,1956,(1). ⑤王阑西.电影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电影,1956,(1). ⑥陈荒煤.关于电影艺术的“百花齐放”.载:中国电影,1956,(1). ⑦袁文殊.废除电影创作中的清规戒律.载:中国电影,1956,(1). ⑧详见:部分国产影片的几个统计数字.载:中国电影,1956,(3). ⑨见:文艺报,1956,(23). ⑩(27)陈鲤庭.导演应该是影片生产的中心环节.载:文汇报,1956-11-23. (11)(25)(43)郑君里,赵丹,瞿白音等.炉边夜话.载:中国电影,1957,(1). (12)杨村彬.根本问题是不符合艺术特征.载:文汇报,1956-12-4. (13)(20)(41)(42)钟惦棐.电影的锣鼓.载:文艺报,1956,(2). (14)袁文殊.放手与领导.载:中国电影,1956,(3). (15)吴祖光.党“趁早别领导艺术工作”.载:戏剧报,1957,(12). (16)木白.拍摄过程中的“清规戒律”.载:文汇报,1956-11-26. (17)徐苏灵.导演应该有创作上的主动.载:文汇报,1956-11-19. (18)(39)孙瑜.尊重电影的艺术传统.载:文汇报,1956-11-29. (19)(35)孙瑜,杨小仲,应云卫,吴永刚等.我们对导演为影片创作和生产的中心环节的看法.载:中国电影,1957,(1). (21)乐言.演员的苦恼.载:文汇报,1956-12-10. (22)上官云珠.让无数埋藏的珠宝放光.载:文汇报,1956-11-21. (23)韩非.没有喜剧可演.载:文汇报,1956-11-30. (24)孙景璐.最重要的是关心人.载:文汇报,1956-11-20. (26)张骏祥.成绩很大,缺点严重.载:文汇报,1957-1-6. (28)李兴.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影片.载:文汇报,1956-12-17. (29)朱煮竹.为了前进.载:文汇报,1957-1-4. (30)白沉.典型和唯成分论必须分清.载:文汇报,1956-11-19. (31)韩非.没有喜剧可演.载:文汇报,1956-11-30. (32)吴永刚.政论不能代替艺术.载:文汇报,1956-12-7. (33)李大发.情节上枯燥乏味.载:文汇报,1956-11-24. (34)徐苏灵.导演应该有创作上的主动.载:文汇报,1956-11-19. (36)杨村彬.根本问题是不符合艺术特征.载:文汇报,1956-12-4. (37)唐振常.改进审稿制度.载:文汇报,1956-11-17. (38)老舍.救救电影.载:文汇报,1956-12-1. (40)汪巩.电影事业走过的一段弯路.载:文汇报,1956-11-28. (44)瞿白音.放手及其他.载:文汇报,1956-12-22. (45)于更生.钟惦棐的真面目.载:新观察,1957,(17). (46)1985年9月5日,胡乔木在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基金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解放初期(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非常片面的、极端的和粗暴的。”“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是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认为基本正确。但目前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个批判完全错误。”见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 (47)《武训传》批判之后,私营影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影片遭到了蛮不讲理的全面批判。详见:姚芳藻.是从头做起的时候了——结算私营电影业两年来所犯的错误.载:文汇报,1952-1-27;贾霁.谈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改造.载:文艺报,1952,(14). (48)(51)(53)(74)黎白.总政治部创作室始末.载:新文学史料,2002,(1). (49)(54)于风政.改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99,489. (50)陈沂.文艺杂谈.载:学习,1957,(4). (52)于风政在《改造》中谈到,“许多省市的报刊转载此文,并加了肯定性的按语。辽宁等地的党委文教部甚至召开座谈会,表示对陈其通等人观点的拥护,并检讨1956年文艺工作中的问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8. (55)袁文殊.从影片的票房价值说起.载:文汇报,1957-1-29. (56)孙谦.改进不是否定.载:中国电影,1957,(2). (57)海默.不允许把工农兵赶出历史舞台.载:中国电影,1957,(2). (58)贾霁.电影与观众.载:中国电影,1957,(2). (59)岳野.从同甘共苦引起的疑问谈起.载:中国电影,1957,(2). (60)(63)(66)(72)陈荒煤.坚持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评《电影的锣鼓》与《为了前进》.载:文汇报,1957-2-25. (61)陈荒煤.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论电影的成本、收入与制片方针.载:中国电影,1957,(2). (62)司马瑞.是前进还是要倒退——读孙瑜的《尊重电影的艺术传统》之后。载:文汇报,1956-12-14. (64)陈沂.我也想到电影的问题.载:文汇报,1957-1-23. (65)(67)(70)袁文殊.坚持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驳文艺报评论员的《电影的锣鼓》及其他.载:中国电影,1957,(1). (68)见:中国电影大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69)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去年,我们一年摄制三十多部故事片,太少了。日本八千多万人口,去年出三百多部故事片。中国六亿人口,才出三十多部,你们最好也出他三百多部。”见: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5. (71)袁文殊在《放手与领导》一文中谈到:“像鲁迅那样的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什么人的行政领导方式之下写作出来的,而是由于一种进步思想的引导使他对他周围的生活不能不发表意见的结果。电影创作的领导工作,必须适应它的特性,我们目前的一切都包揽下来的办法,用心虽好,结果却不佳,这是事实。”见:中国电影,1956,(3). (73)见: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5)与陈其通一道写文章的四人之一,总政文化部的编审处处长马寒冰因此服毒自杀。见:黎白.总政治部创作室始末.载:新文学史料,2002,(1). (76)周总理与上海电影工作者座谈.载:大众电影,1957,(10). (77)尚木.城市观众与农村观众.载:中国电影,1957,(4). (78)吴永刚.解冻随感录.载:文汇报,1957-5-13. (79)杨德黎:《尊重历史和前人》,载《中国电影》1957年第5期。 (80)高承修:《对“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的异议》,载《中国电影》1957年第6期。 (81)《浪费青春,埋没才能——北影剧团演员批评电影局》,载《文汇报》1957年5月17日。 (82)《听听演员的心底话》,载《中国电影》1957年第6期。 (83)《长影的第一个声音》,载《文艺报》1957年第5期。 (84)见胡苏:《一股反党暗流的泛滥——斥以沙蒙为首的反党集团》,载《中国电影》1957年第9期。陈明华:《长影攻破“小白楼”反党集团党内右派分子沙蒙、郭维、荏菰的反党阴谋活动已被揭露》,载《大众电影》1957年第17期。 (85)本刊记者:《长影乐团的反党集团原形毕露》,载《大众电影》1957年第17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