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海学派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思考
时间:2024/11/28 04:11:07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1-21 作者:钱海 点击:次
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对戏曲理论“前海学派”的开创者张庚先生的“剧诗说”以及当代戏曲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质疑与批评,尽管论述的角度不同,其态度都是否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学者们从2013年开始着手编辑《当代戏曲理论研究文选》,对近些年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进行了认真的收集与整理,由此引发了他们对当代戏曲理论,特别是“前海学派”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度思考。本篇文章由3部分组成,梳理了贾志刚、毛小雨、王馗3位学者在近期的相关学术文章中提出的不同见解和看法,本报理论部在此加以刊发,以期引起戏曲界同仁的注意和思考,以推动戏曲理论的学术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乐本体”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施旭升曾提出了“乐本体”的概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志刚对此提出了质疑。贾志刚在自己相关学术文章中论述了哲学术语本体概念的产生与演变,阐释了戏曲理论引入本体概念后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了戏曲本体论的本义与引申义。他认为,戏曲本体的引申义实质上指的就是戏曲艺术的主体特征,并将戏曲的主体特征概括为:描景、抒情、写人的浑然一体与创造意象。同时,他对戏曲发展必须全盘西化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提出只有坚持与发扬戏曲艺术的民族性,才能使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世界。 贾志刚认为,董健先生(南京大学教授)的论文,尤其是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以下简称施文)一文,锋芒所向,直指张庚的“剧诗说”。但贾志刚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张庚于何时何地,在哪篇文章中认定剧诗就是戏曲艺术的本体?施旭升既然认为戏曲艺术是“乐本体”,尽可以穷源推本长篇大论,何必以张庚先生的“剧诗说”作靶子? 贾志刚指出,施文中“乐”有时指“乐”(yuè),有时又指“乐”(lè),但其“乐本体”之中的“乐”则是lè,并认为戏曲本体的“乐”是“俗乐”,指出:“俗乐文化则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文化。”施文给“乐”下的定义是:“乐(lè)乃是人的整体的精神需求(包括深层的心理体验)的体现,而且特别是人的审美愉悦的需求的体现。”在此,逻辑混乱显现出来。既然戏曲的本体是“俗乐”,那么,这种“人的整体的精神需求”“人的审美愉悦的需求”就是“俗”的,更何况这种“俗”的“精神需求”“审美愉悦的需求”还是戏曲的本体?显而易见,施文的作者根本不知道本体是什么,更别提戏曲艺术本体的内涵与外延了。本体的概念虽然在现代出现泛化,但无论如何泛化也绝不可能是指“精神需求”或“审美愉悦的需求”,这是对本体这一哲学术语真正内涵的曲解和损毁。 贾志刚认为,“乐”在中国哲学中是否具有本体的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万万不可将这种哲学本体的意义直接套用在戏曲艺术头上。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只是通过嫁接来定义自己的本体,它可以不存在。任何事物的本体概念都不是万能的、通用的,戏曲艺术的本体也是一样。可以断定,“乐本体”是个伪命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