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七世纪,蒙古族人民的祖先从以狩猎为主的经济状态,逐步过渡到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状态,这一时期产生了蒙古族民歌的特殊形态———长调民歌“乌日汀道”,并绵延至今。 长调民歌“乌日汀道”,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奈日乌日汀道(礼仪歌)、潮尔道(一种带有持续低音伴唱的二重结构长调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表现内容多为训谕和伦理道德为主,根据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结构规模、旋律形态、节奏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异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区域,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色彩区域之一。 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旋律优美、拖腔华丽、节奏舒展、情感朴实、气势恢宏、内涵精深;调式、调性丰富,演唱技巧独特多样、特别是其丰富多变的“诺古拉”(不同方法的波折音)和复杂多样的真假声变换,更是韵味无穷,集中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民歌极至抒情的本质特征,代表着长调民歌艺术的高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广大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牧民群众对传承长调民歌的热情与日俱增,推动促进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发展的各种活动频繁不断,使一度濒危的这一古老艺术瑰宝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无论各类活动的次数、参与活动的人数,还是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均是非常可喜的。两届“全国蒙古族长调歌曲大赛”、西乌旗“昭那斯图杯”长调歌曲比赛、“东乌旗千人长调民歌大赛”等活动和同期举办的几次长调民歌理论研讨会,还有专业艺术工作者及牧民群众自发地整理出版书集、音像制品、理论文章,都促进了锡林郭勒长调的发展。内蒙古著名长调艺术歌唱家、理论家拉苏荣,在锡林郭勒盟长调协会挂牌建立了“拉苏荣长调工作室”,对锡林郭勒的长调艺术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为锡林郭勒长调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