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隋唐时代,尤其是唐代,舞蹈已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独立的表演艺术。唐王朝开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统治政策,给国家带来了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国际交流频繁的兴旺景象,这同时也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就唐代乐舞艺术来说,当时国家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等,集中培养了大批专业艺人。另据《通典》、《唐会要》等史籍记载,唐朝开国之初曾将隋朝整理过的汉魏六朝乐舞全部接收过来,宫廷乐制舞制照旧,《九部乐》照样演出。但太宗贞观十一年,即开始进行较大的调整,如宫廷用于宴享典礼的大型成套乐舞,便是对隋朝流传下来的《九部乐》进行增删改变而成为《十部乐》的,其中除宴乐、清乐为内容丰富的中原汉族传统乐舞外,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乐舞以及传入的外国乐舞。这显然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异邦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的结果。可以说,有唐一代,特别是在国家蓬勃向上发展的初盛唐时期,乐舞艺术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大批专业艺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把唐代的乐舞推上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唐代的乐舞种类多,著名的乐舞节目也多,其间自然不乏与神仙题材有关的表演。论及于此,或许我们会马上想到那个极负盛名的《霓裳羽衣舞》,因为这部乐舞不仅在唐代众多的乐舞中极具代表性,而且与其相关的种种神秘而浪漫的神话传说在当时和后来也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 《霓裳羽衣舞》是在唐玄宗李隆基亲手创制的《霓裳羽衣曲》基础上精心编排而成的,常用于宫廷和贵族士大夫宴会的场合。该乐舞从音乐、舞蹈到表演者的服饰,都力图创造一种神仙的境界,这是由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决定的。因为具有音乐创作和鉴赏才华的唐明皇,很喜欢把那种虚无缥缈的美妙神仙幻境用精妙的乐舞表现出来,所以社会上便流行有他因梦见十仙子而作《紫云曲》[6],因梦见龙女而作《凌波曲》[6]979的种种神话故事。《霓裳羽衣曲》的创制当然也不例外。如《异人录》记载:“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中秋夜同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官之府’,兵卫守门不得进。天师引上皇跃超烟雾中,下视玉城,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其间,素娥十余人,舞笑于广庭大树下,乐音嘈杂清丽。上皇归,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曲》。”[7]《逸史》则如是记述:“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玩月,以拄杖向空中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7]125-126《鹿革事类》的记载又有不同:“八月望夜,叶法善与明皇游月宫,聆月中天乐。问曲名,曰《紫云回》。默记其声,归传人,名曰《霓裳羽衣曲》。”[7]125-126而在《幽怪录》的描述中,与天师同游月宫聆听仙音的已不止明皇一人:“开元正月望夜,帝欲与叶天师观广陵。俄虹桥起殿前,师奏:‘请行,但无回顾。’帝步上,高力士乐官数十从之。顷之到广陵,士女仰望日:‘仙人现。’师请令乐官奏《霓裳羽衣》一曲,乃回。后广陵奏:‘上元夜仙人乘云西来,临孝感寺,奏《霓裳羽衣曲》而去。’上大悦。”[7]125-126其他尚有《明皇杂录》、《杨妃外传》、《仙传拾遗》、《龙城录》及《开天传信纪》等种种有关的记述,大同小异,不一而足。唐人喜言开元、天宝事,而所传怪异荒诞亦在所不免。以上援引数例,其一是说明皇与申天师夜游月宫闻仙音,并不曾得知曲名;其二是由罗公远引导明皇至月宫,得悉《霓裳》曲名;其三是明皇与叶法善同游,得《紫云回》曲名而归易之;其四则是同游者又增加了高力士及乐官数十人,或许这是考虑到高力士总不离明皇帝左右,而众乐官也时常侍奉在其身边的缘故。种种的附会和传说,其用意无非是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神秘印象,从而在世人心目中为这部精妙的乐舞罩上一层月宫仙舞的美丽光环。 其实,《霓裳羽衣舞》虽是表现梦幻般的神仙境界,其创作并非凭空而来,更不可能是抄自月宫仙曲。倒是唐代诗人刘梦得一首咏叹诗,有助于我们认识唐明皇创造这部乐舞的缘由及其心态:“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年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8]正是由于唐明皇的持志求仙,才直接孕育了这部优美的所谓月宫仙舞,以及众多与此有关的演绎这位风流帝王漫游月宫的仙话传说。从唐人的有关记载来看,玄宗皇帝创作“霓裳羽衣曲”时并非一无所本,而是有着作者的一些生活体验和借鉴的。先是在求仙过程中某种特定环境里优美的山景和风声水声,把唐明皇的意念带入一种虚幻的境界,根据内心的特殊体验,他写下了“霓裳羽衣曲”的散序部分,继而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送来了印度传人的《婆罗门》曲,明皇认为此曲颇为符合自己的创作意图,于是以此作为素材整理吸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霓裳羽衣曲”的后半部。缘此,唐代诗人王建所作《霓裳辞十首》中便有“听风听水作霓裳”[3]816之句,亚在该诗题解中引《乐苑》的记载说:“《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3]816《唐会要》更明确记载:“天宝十三载,……《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同时王建在其《霓裳辞十首》题解中,还进一步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杂糅在一起:“罗公远多秘术,尝与明皇进月宫,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帝晓音律,因默记其音调。……及归,但记其半。会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敬述所进为曲,而名《霓裳羽衣》。”[3]817类似说法还见于郑嵎《津阳门诗》注中,只是把引导和陪伴唐明皇游历月宫的神仙法师由罗公远改换成了叶法善。这些材料都有助于我们认识《霓裳羽衣曲》的创作缘起及乐曲中对于外来音乐的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