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朱载堉对待古乐与今乐的这种思想,即使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上看,也是相当科学理性的一种态度,它对于解决当今中国传统音乐传承问题,仍然是一种极有启迪价值的思想理念。 一个学科的形成,除了需要学科基本理论和学科教育思想之外,还需要有能够体现学科理论成果和融汇着该学科教育独特理论的教材体系。而朱载堉对于舞蹈教育的一大奉献,正是倾其毕生大部分精力,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乐舞教材编创。与教学需要和教材编创相匹配,朱载堉描绘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舞图和舞谱,是我国历史上舞谱的集大成者。在舞蹈教材的编创上,朱载堉也有着超越前代甚至远胜许多后人的非凡创造。 1.图文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针对明代以前的乐舞教学活动主要维系于人存则事兴、人亡则事废的“口传心授”的局限性,朱载堉创作了大量的乐舞舞谱,结合伴奏乐谱,用精确的舞谱记录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舞谱难度由浅入深,真可谓是一套非常科学的舞谱教材。按朱氏的阐释,《人舞舞谱》(图1)是“舞之本也,故学舞先学人舞”,从前文笔者对《人舞舞谱》的介绍人们已经知悉,在朱载堉看来,人舞所表示的舞蹈动作是其他舞蹈的基础,可见《人舞舞谱》是乐舞的初级教材。而《六代小舞谱》就比《人舞舞谱》的难度加深了,在这里,朱载堉把周礼所载《六代小舞》所执舞具用在《人舞谱》里,在掌握了人舞中上转、下转、内转、外转等各种动作,再配上帗、箫、干戚、羽等六种不同的道具代表六个不同的朝代。《灵星小舞谱》(图2)是集体舞,有乐队编制、设计构思、队形的变化、人数的增加等,相对《人舞舞谱》来说,规模更大、综合性增强。《二佾缀兆图》(图3)是用鞋形的不同画法标识,来代替人舞谱的舞谱,虽然标识更加简单了,但是对习舞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如果没有前面的舞蹈基础,也就很难学懂《二佾缀兆图》。《小舞乡乐谱》(图4)是只有文字而无舞图的舞乐谱,作者将打击乐律吕字谱、舞人进退、舞姿变换、地位调度,以及每句、每字唱词如何与舞蹈动作相配合等,编制成一分“总谱”,记录了六代小舞的起至、衔接等,还采用了折旋、左绕、右绕、递移一位、绕一匝等舞蹈术语;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小舞乡乐谱》的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只有良好的舞蹈专业基础和经验者,才能根据文字的提示来习舞或编排乐舞。 上述舞谱,从单人到多人有序的群舞、从徒手而舞到手执不同道具、从歌合舞到歌合乐合舞、从详细的舞姿图到三言两语的简要说明,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就这样,从《人舞》到《小舞乡乐谱》,朱载堉在“舞学”中为我们呈示了一种系统的舞谱的编排体系,一种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科书编辑思想体系。 2.将数理逻辑融入舞蹈教材,科学合理而又灵动多变 朱载堉是个具有严密正确的数理思维和重视试验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大家,注重数学、以数学总结研究成果,是朱载堉区别于历代文人的思想精华,他在舞谱编制中,科学地运用了数理逻辑。 在《六代小舞谱》中,他以一纲配八目,即,一纲中列有八个舞蹈动作。在此基础上,四个“纲”分别配以八目,就共有4×8=32个动作。在排演过程时,任一纲可以配任一目,次序是可以任意编排的,那么,在理论上,四纲八目就应有如下数量的动作变化:4!×8!=967680个。 上式中符号“!”在数学上称为阶乘。虽然动作变化多达967680个,实际上,它们都是32个基本动作的重演。因此只要画32×6=192张舞蹈图,配上节奏谱,就可以设计出无数的动作[1]248。这样的纲目配置方式,是建立在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科学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3.明晰而先进的乐舞分类方式 分类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问,早在乐舞分类概念尚未形成的春秋时期,孔子在编撰《诗经》时就有了分类的意识,按诗歌流行的社会层面分“风”、“雅”、“颂”。与先秦时代相比,明代对乐的分类自然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但是专门就分类作科学的理论分析还不多见。朱载堉在“舞学”中率先有意识地对雅乐舞的分类的方法作了学术探讨。他采用比较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多个划分标准。例如,按功能分:“文以昭德,舞以象功”;按风格分:“世俗所谓粗舞细舞是其遣法也。粗舞者,雄壮之舞也;细舞者,柔善之舞也。二种之外,更无余蕴……”[2 ];而按所执道具分,则有:文舞“执朱干玉戚”,文武“则夏翟苇籥”;因此“……考其大端,不过武舞文武二种而已”[2]。这种多重标准的分类方法,从现今分类学的角度看来,也许未必为最科学,但在三四百年前,确是较为先进的,因为它虑及了事物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人类作为主体看待对象可能具有的多重角度。 4、对乐、舞辩证关系的有机整体观照 古代乐舞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无论是作为宫廷礼乐也好,或作为艺术表演的乐舞也好,都是合歌或合乐(乐器)的。纯粹的(不含歌、乐)舞蹈也许未有、也许极少,也许未产生大影响者,故未见史载[6]。同样,朱载堉的“舞学”从理论到实践所涉及的,依然是舞合歌合乐的综合艺术形式,而且,朱氏对于各类舞蹈和音乐的配合问题,都有专门的讨论。他指出:“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对舞与乐相互依存关系的辨证论述。他认为,“乐舞合节谓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舞蹈音乐中节奏的重要作用,舞蹈音乐在节奏的规定、规范下达到有序、有节制,追求乐舞的“中和”,首先是音乐节奏和舞蹈的完美融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