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综合研究 >

新时代·新文化·新美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艺术报 金雅 参加讨论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较为倚重美善之两维关联,追求美的道德内涵与和谐意趣,在美真关联和崇高意趣上拓展不足。中华传统美学崇尚体验品鉴,强调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生命向度和自然尺度,但也不乏朦胧、模糊,经验性强于科学性。
    有生命力有穿透力的美学理论,一定是有光芒、有高度、有信仰的,这就是美的照亮,照亮我们的生命、生活、人生,照亮我们的实存和时空,引领我们向着那个美的世界提升。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的重要概念,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意义。从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具备“新时代”的意识,打造“新时代”的目光,拥有“新时代”的思维,实现“新时代”的目标。“新时代”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改旗易帜”。“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合乎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发展,勇于改革开放,为实现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性抉择。“新时代”的新文化和新学术,应抓住历史机遇,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既梳理传承优秀传统资源,又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新发展、新提升。
    传承以美育人美善相济的中华美学品格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美学家、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文化工作者、美学家、艺术家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在“新时代”构筑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新文化、新美学,去引领专业工作者和人民大众欣赏、传播、运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新美学。
    中华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内在的诗性品格,形成了一种泛审美泛艺术的民族特点,重视向美尚美、立美弘美,强调以艺育人,追求美善相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不直接以美学问题为目标,但它们都内蕴了将整个人生作为创美审美之对象的独特民族神韵。老庄以道为万物之源,追求一种无形而有形、无为而无不为的逍遥、从容之自由。孔子以仁为人伦之本,强调“道”“德”“礼”“仁”相结合而达成的“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自在、自得。其实质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有无相生、出入自由的生命诗境。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哲学、伦理、审美的深度交糅,体现了既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又神往于超逸之境界的人间诗情。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较为倚重美善之两维关联,追求美的道德内涵与和谐意趣,在美真关联和崇高意趣上拓展不足。中华传统美学崇尚体验品鉴,强调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生命向度和自然尺度,但也不乏朦胧、模糊,经验性强于科学性。20世纪初,西方美学的引入,中西古今美学思想与实践范式的交汇撞击,直接推动了民族美学的创新发展。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和成果,为推进当下民族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思。今天,面对我们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从当下语境出发,直面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实践,放眼人类共同的愿景,来建设发展我们“新时代”的新美学。
    “新时代”的中华美学,应弘扬人生实践品格,体现责任和担当。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既有对美的问题的共同追求,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西方经典美学深受古希腊以来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以美为真理的对象,呈现出以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等为主要标识的学理化特征,它是一种在知情意三分独立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审美观审为中心的科学化美学样态;中华美学扎根于中国哲学的人生情怀和中华文化的诗性情韵,它不将美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哲思或艺术,而是以整个人生为创美审美之对象,将审美与艺术人生相涵容,强调真善美的贯通和物我有无出入之张力,具有突出的人生实践品格和生命诗性意趣,是一种试图将创美与审美融为一体的价值化美学样态。中华美学的这种特点,突出体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人生论品格,是将知情意的和谐追求践之于行,在实践中去实现。因此,美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具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这既是中华文化泛审美泛艺术特点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精神最为独特而深刻的方面之一。在中国社会和文化架构中,美学不只是美的理论体系的思辨建设,也不只是美的艺术的总结指导,而是由美的哲思和美的艺术,具体而微地切入了广阔的人生、丰富的生活、鲜活的生命,使得关于美的内涵、尺度、品格等的观念建构和理论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审美的尺度、风尚,也广泛、深刻、细腻地辐射了文化风尚、社会风尚。这一点不仅见之于孔子的“美善相济”、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大美不言”等命题,也见之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的人人都做“美术人”、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等命题。
    今天,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提升文艺的精气神、美丽中国的环境建设、美好生活的人文建设,都与美学理论的切入、指导、引领相关联。我们应继续推进深化中华美学人生实践品格的传承弘扬,关怀人、关爱生命、关注生活,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践行,在国民素质的审美提升、大众文化的反思批判、民族精神的涵育引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与深广的作用,体现美学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