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认为,政府、学界在完成联手推动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之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的研究难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支撑。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向勇:这个观点对于文化产业,包括对整个学术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学术界在文化产业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初学术界花了近20年时间把文化工业变成了文化产业的命题。近年来,文化政策的出台都是在官、产、学、研的共同治理下推动的,是政府的支持、产业的实践、学界的参与和学者的研究共治的结果。 中国的改革趋势是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到社会领域再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府改革的迫切愿望,我们呼应了这样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中国的学者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2002年,政府正式将文化产业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虽然政府的作用很大,但是学者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智库作用。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政策出台的顶层性、级别性越来越高,以前的政策大多出台于各个部委,现在很多决策、实施意见、指导办法都是由国务院出台的。这确实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者的阐释能力、预判能力、研究能力,能否真正为文化产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得到提升。有些学者的观点需要辩证的看待,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鞭策,同时也需要我们对自身做出的贡献有充分自信。 文化产业如何搭建官、产、学、研共同推进的机制,与政府的治理模式是分不开的。政府通过政府采购、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来推动文化产业,还需要学界在基础研究、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之余更加强化应用性对策研究,这对高校研究机构发挥智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研究不同于社科院、政府的政策研究室、也不同于企业的调研咨询公司,高校研究机构追求系统性、逻辑性、学理性,这些是经得起时间、空间和实践检验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需要保持住这样的优势。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年已经是第十四届,我们要秉承北大的历史传统,高举具有北大特色的文化智库的旗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