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舞蹈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 针对全国舞蹈高等教育普遍学习或模仿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描述了现状和问题,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新的见解。李爱顺认为,“以同样的模式去培养同样的人才……会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和人才的浪费”,“各个学校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和教育出具有各自特色和优势的人才”[8]143,李爱顺进一步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为案例,对学校寻找特色定位进行了阐述。李永明、曹海滨认为,“应该针对不同院校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18]。游嘉颖在通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对理想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6]。值得注意的是郭磊提出了抓好“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办好特色舞蹈高校具有重要意义[19]。 (五)关于舞蹈高等教育内容的研究 对这方面讨论的文献是比较多的,也比较集中。吕艺生的一系列文章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解决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加厚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应当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未来立于不败之地,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舞坛发挥更大作用的根本关节点”[12]15。为此,他认为,从舞蹈小学一直到舞蹈高等教育,从教育内容上加强文化课的训练和学习。他还提出,要解决好“技术性与创造性”、“专业课和文化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的关系问题[3]37-38,其根本是从教育内容上弥补文化的缺失。游嘉颖在通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作了分析,认为,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发展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应当调整专业教育结构,加大通识教育,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6]。 (六)关于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吕艺生对这一问题从教学计划、教材的来源和编写、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法、实习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11]69-160,是对已有文献关于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的总结和提高,当下仍值得充分关注和引发思考。此外,针对以“模仿”、“重复”为特征的传统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赵铁春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方法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特别重视“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20]。 (七)关于舞蹈高等教育中的舞蹈学科建设研究 刘青弋在吴晓邦舞蹈学科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针对21世纪的新要求,结合相关院校及舞蹈学学科发展的实际,对舞蹈学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内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提出舞蹈高等教育中的舞蹈学科建设应从三个方向展开:“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二是以身体教育(包括全面与职业的教育)为中心,展开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三是以舞蹈教学、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展开新技术研究”[21]。于平对舞蹈学科中舞蹈历史分支的构成、舞蹈发生学、舞蹈形态学学科等问题也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 (八)关于舞蹈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是舞蹈高等教育的核心。唐满成认为,舞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应只是加几门选修课或减少几节课时,关键是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有一个宏观的全面战略计划”,“首先要建立教师定期的、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绝不局限于上一堂课,要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当代艺术和美学思潮,当代艺术和技术信息等。合格的、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教师要大胆提级、重奖重赏,不合格的要敢于面对和要求,甚至处理”[22]。刘青弋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包括科研队伍的建设[4]44。徐颃认为,应当根据舞蹈产业化的现实需要,培养“复合型”教师[16]。 客观地讲,综述舞蹈高等教育研究文献应当囊括舞蹈各具体学科专业的文献,而且有关文献十分丰富,但由于篇幅,在此不做综述。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发现以下五点基本共识: 其一,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技能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核心,离开创新型舞蹈人才的辈出,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其二,舞蹈高等教育是学科群教育,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更有人文学科(舞蹈专业教育属于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教育范畴的分支),关键是要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但这只是基础或土壤,关键是要在此深厚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的舞蹈意识、舞蹈思维、舞蹈情感和“舞蹈想象力”[23]。 其三,舞蹈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大师级的学生首先要有一大批大师级的教师。 其四,舞蹈人才是一个人才集群概念,既包括舞蹈表演人才、舞蹈编导人才、舞蹈创作人才、舞蹈理论人才、舞蹈教育人才,也包括舞蹈台本、舞蹈服装、舞蹈照明、舞台道具等制作人才以及舞蹈管理人才、舞蹈经营人才。这些人才的存在形态既有复合型的,也有分工型的。 其五,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建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技能水平、创新的理论学说、独特的艺术追求,需要发展有广泛影响的学派,整体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艺术创新思维水平,这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