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设计学 >

探“一带一路”之源,观新疆设计教育之本(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装饰》 闫飞 李群 参加讨论

    二、新疆设计教育的本土立场
    1. 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自2000 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式运行,新疆的建设打开了新局面。而2012 年2 月明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战略思路以来,新疆更是步入了城市建设的快车道。但从南北疆一些落地的实践项目中可以看出,新疆的地域文化创新一直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方面,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多关注于新疆本地文化的源流考证,传统艺术中的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建筑形制,常常仅作为理论依据辅助观点论证,本地文化的探源虽有深度,但对当代城市设计和文化创新方面参与有限。另一方面,具有传播优势的艺术设计行业对本地区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在创新设计中往往会流于表面,作品欠缺对本地文化内涵的准确解读,有时还会误用文化视觉符号。例如,新疆喀什人民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用了中国古代的墓表造型,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语义的曲解;在新疆多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千篇一律的砖混抗震安居房,完全切断了传统民居形制的传承与发展;东疆吐鲁番地区的某些生土建筑的改造方案,被直接应用到南疆个别地区。在新疆,看似选材相同的生土建筑有五种类型,即干打垒、土坯砖、垛泥墙、坝子墙和木骨泥墙。因各地的地质气候、土质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东疆吐鲁番地区,塔里木盆地北缘、南缘和喀什地区的生土民居建筑形制迥异。此类跨地区的建筑改造实例的混用,会在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耐久性方面留下隐患,也破坏了当地民居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此类问题在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突显。这些设计行业的弊端可归结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缺失。因此,在各专业不断细分的教育体制下,跨专业跨领域的研究为高校设计教育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新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为此制定出阶梯型教学改革方案。
    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研究。高校教育是以启发性、探讨性的教学思路为主导,而这受制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课题性研究,重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优化设计专业教师在历史、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以此拓展设计教学中的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思路,改变长期以来在设计教育领域中“重实践、轻理论,重当代、轻传统”的教学思维。另一方面,也可迫使艺术设计学科的课题研究突破“艺术类”的专业屏障。从我校艺术学科已获得立项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看,艺术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已进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统计学、传播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方法,在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多维解析和拓展实践创作教学的发散性思维。
    第二步,将课题成果与方法引入教学。在学校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的前提下,针对教学计划的不同阶段,合理地植入子课题,通过多角度的命题训练,培养学生课题式思考方式。如将环境艺术表现技法、装饰设计两门课程与新疆生土民居、维吾尔建筑装饰图案、新疆地毯艺术等课题内容结合。同时,在本科二年级增加了新疆本土的考察课程,由专业老师带队入驻新疆吐鲁番吐峪沟麻扎阿勒迪古村落,完成生态民居采风、实地测绘、图案提取、意向表达等练习,为相关课题做资料收集、整理、分类等前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课题式教学的目的并非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是打破教学环节中专业技能学习的单一性壁垒,强调知识结构中的人文基础。
    从提高区域性整体设计水准的宏观层面分析,设计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更是长久之计。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设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学生需要相对宽泛的择业途径;另一方面,城市的整体设计品位,取决于决策层的美学标准、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大众的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因素,这有待于具有设计素养的人才进入能够干预实践项目的各个层面。因此,狭隘的教育思想无益于新时代下区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设计教育的地缘性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先行者,借助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互通的国际化平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前沿阵地,同时在教学改革上成为西部设计教育的风向标。然而,一味地追赶与效仿并不适应新疆本地设计教育的长久发展。新疆的设计教育应当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人才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又受到了新疆本地产业结构的影响。邹新月、周志强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围绕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提出政府产业结构与企业产品结构、高校专业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及学生知识结构相互之间存在链条效应,构建了基于上述五大结构的五力分析模型,研究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内在原因,探寻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5] 同样,这对新疆设计教育在专业制定、课程设置方面的教学改革也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现实要求。
    (1)在专业制定方面,近几年工业造型专业、公共艺术专业在内地设计院校相继开设,教学内容设置新颖且展示手法多样,结合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赛事获得众多佳绩,一时间开设此课程成为设计教育界改革的趋势。但一门专业的开设并不只是简单地依靠资金支持与教师队伍组建,还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同步。新疆的制造业与内地相比明显存在劣势,工业造型专业的教学缺少本土产业的有力支撑,阻碍了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就业的发展渠道,教学的相关成果也很难得到市场的检验与认可。公共艺术专业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形成的,而在新疆,建筑、景观等行业内认知模糊,多为本地雕塑家承担此类项目。另外,当代艺术在新疆缺少发展的土壤,公共艺术的当代文化认同受到了本地多民族人文环境的制约。但考虑到现代室内外设计的艺术性发展趋势和培养学生掌握多维度设计手法的要求,我校艺术设计学科在本科第三学年增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以此补充设计专业学生的当代艺术修养与见识。
    (2)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成为设计教育界的新宠,而这些前沿学科的开设在新疆地区并不适用。原因在于新疆设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为综合,除了具有创新性设计能力外,对学生的基础制图、手绘表现和客户交流都有较高要求。因此,自新疆师范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以来,始终保留施工制图、手绘表现技法等基础应用类课程,并通过住宅设计(I)综合强化课程的实际训练。此外,对学生择业方向变动的调研与跟踪追查,增设了景观设计方向的课程,并以引进人才、培养现任教师等方式,组建新增课程的教师梯队。此外,针对新疆特色旅游业、餐饮业的繁荣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餐饮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以及本科毕业创作课程中,增加了与之相对应的新疆本地文化选题。
    3. 创新性设计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与批判,设计语汇与设计风格的“国际化”已不是热议的话题,很多设计师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全球化”的侵蚀。与此境况相同的是,中国内地的多元文化体系也在日益趋同。我们认为,突破此类窘境首先要从设计教育入手,调整设计人才的基础知识结构和对设计“创新性”的理解。上文中从“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设计教育的地缘性”两方面论述了设计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基础,还需要从文化继承的本体上,梳理深埋在西部设计教育中的文化根系。
    (1)继承性创新设计
    在设计教育中只谈“本地文化”而不论“创新”,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此举既违背了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又切断了本地文化活态发展的生命线。其实,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本地文化是历史的沉淀,需要被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去滋养和丰富,使得文化脉络延绵不断;创新是设计意识和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支点的一次超越。因此,以继承为约束的创新设计,才能张弛有度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发展。以新疆乌鲁木齐的城市文化建设为例,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乌鲁木齐城垣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 ……在乌鲁木齐河以东,红山之南筑土城一座,清乾隆二十八年,旧城向北扩展,添建城门四座。……城内始建衙署、庙宇、兵营、祠堂、民房等,……人们称之为‘汉城’。清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在城西里外另筑新城……据记载,当时城墙宏伟、建筑豪华、碧瓦朱楹、雕梁画栋以中式为主。”[6] 这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保存的老相片中依然可见。然而,在建国后的建设中,误将“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与文化定位相混淆,在推陈出新的设计大潮中,汉式风格的传统建筑在乌鲁木齐消失殆尽,随之而来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样式不分行业地覆盖了政府、教育、商业等领域。面对历史的机遇,我们的“创新”造成了本地文化的片面发展,对新疆多元文化发展的平衡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综合分析,一方面是上文所述设计人员学术背景单一、知识面窄造成城市文化定位上有失偏颇;另一方面,则是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缺少继承性,这也是新疆设计教育强调“继承性创新设计”的初衷。又如新疆喀什老城区改造项目。喀什老城位于喀什市中心,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生土聚落。城区内多为土木、砖木结构民居,世代居住,不断修缮,已有百年历史。打铁、铜艺、土陶、笼屉、巴扎等民族手工艺在老城内各据一隅,被誉为“活着的古城”。但是,长年盐碱侵蚀和地道盘踞也使得老城弱不禁风。2009 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启动了喀什老城区改造项目。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担了老城部分的风貌保护设计。前期首先做了详实的现场考察和历史文献调研,其中包括:巷道名称的文化源流分析、老城风貌材质搭配和聚落机理分析、民居建筑与风土建筑的色彩分析、街道形态的空间构成分析、装饰图案的纹样分析,以及外墙面的特征分析等。中期以原有文化为范本提炼设计元素,完成了老城商铺店招创新设计和城市指示系统方案设计,结束了老城广告喷绘的视觉乱象。同时,为政府提供了街道立面的保护设计方案,配套的小品雕塑、车站等创新设计,弥补了砖混安居房的风貌缺失。此套设计成果已经被出版成册,作为政府礼品。(图1-6)
    (2)可持续性创新设计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发展过程或延续状态,经常被用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意味着文化创新的活态发展。纵观中国古代设计史,每一个时代的经典造物虽独具特色,但又都承前启后。“承前”是指前文所述继承性创新设计,“启后”则指创新设计的可持续性。而设计教育往往忽略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待“艺术设计”与“实用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艺术设计”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主从关系,形成了功能缺失、文化扭曲的地域特色发展僵局。如在吐鲁番等地的旅游景区、传统民居改造项目中,刻意地增加一些布景式造型。一些被认定为本地文化的视觉符号被夸张表现,毫无使用功能的假墙、不合比例的建筑构件、放大尺寸的土陶等装饰元素充斥在横纵交错的巷道内,不仅对当地传统民居建筑体系和聚落人文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对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游客产生了认识误导。传统文化虽然在创新中得到了继承,但维吾尔族生土民居的历史风貌却因为鲁莽的创新,终止在了矫揉造作的当代设计之中。
    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既暴露出新疆当代设计人才的众多弊端,也为新疆设计教育确定了新的方向。首先,应强调实践教学中对艺术设计原则的遵守。艺术设计原则是指艺术设计行为所依据的准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7] 围绕此原则,我国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陶艺等艺术设计行业又提出相对应的原则,综合归纳有:创新性、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艺术性、环保性等。由此可见,设计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在设计原则中只居次位。离开了实用功能的艺术设计只是一个空壳,而这却成为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所追求的捷径。其次,要侧重课堂教学中对当代视觉文化的认识。当代设计的简约性、时尚性多建构在“三大构成”设计原理的应用上。用构成设计的抽象性手法表达传统文化本无不妥,但因视觉需要就夸张、强调某一视觉符号的比例关系,会造成对传统文化形式的扭曲。此外,艺术设计的创新训练多停留在视觉辨识层面,商业设计手法使文化的符号化过度滥用。因此,只有改变此类毫无实用功能的商业性设计行为,才能有助于本地文化健康、务实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