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知识产生的角度提出“设计(Design)”一词宏观上大行其道、微观上却语焉不详的语意困境;以此为前提本文试将现实中的设计区分为“本体的设计”、“形式的设计”与“转化的设计”三种层次的存在;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提出设计的本质是人与理想世界的现实关系的构建;进而指出人类理性与无限趋于自由的向往是理想社会构建的精神驱动,而设计恰恰是展开及掌控其现实关系的创造性支点。本文最后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设计”在社会现实构建中的积极意义,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经济的帮佣将是这种创造力资源的极大误解与浪费。 关 键 词:设计/现实/构建/本体价值 作者简介:许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 100102标题注释:本课题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资助。 “设计(Design)”的意义,不同的知识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也就可能产生无数种不同的界说。如将其置于传统“造物”的语境,它可能成为古老而悠久的人类造物行为中的一个创造环节;将其置于现代设计行业的语境,它就可能“充满了各种矛盾”,以至“变得既庸俗又让人摸不着头脑”。① 事实上,“设计”的实在性是一个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论澄清的问题。比如,宏观的设计存在,在今天全球的国力竞争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发达世界到“金砖”诸国,都几无例外地将“设计投入”视为刺激经济提升的捷径;但微观的设计存在,却又是一个令各国设计学界头疼不已的难题,一些基本的设计认知多年来裹足不前,面对“设计何为”、“设计何在”这样的问题始终语焉不详,难以给出统一而明确的回答,致使各国的“设计”与真实的社会之间难以达成一个真正有效的知识互约。这一切只能表明,复杂的社会关系描述无法代替它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对象予以确切定义的必要性。 在今天这个时代,“设计”一词的内涵显然正在缩小而外延却在不断地扩大直至边界趋于消失。从一开始功能严谨立意分明的“工程设计”、“图案设计”,到后来语意暧昧、泛滥流行的“发型设计”、“形象设计”……“设计”的语义越来越陷于脸谱化与菜单化,即使是“创意设计”、“体验设计”这些栖居合法性高位的概念,对其价值的预设也充满了浮云的色彩。种种过于理想化的假说事实上构成一种语意困境,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状严重不符,它不仅使理论陷于苍白,而且极有可能使得所谓“设计的价值”只能成为一种虚拟的事态。诚然,价值的虚拟性本身未必就是导致种种设计行为失范的诱因,但也无法否认从设计意识形态到项目行政决策的整个社会操盘过程中其无可推卸的现实责任。价值的虚拟化不仅使得种种关于设计本意的讨论沦为无谓的语意操控,而且直接影响设计知识的学科化,影响其作为现实构建的社会存在,更影响其进入整个社会人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合理进程。 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是将“设计”的本体从其宏伟繁复的演化系统中严格区分,找到设计的本真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所在。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已经衍生出、并还将继续衍生出范围更加广泛的设计多样性,越是在这种设计意义向社会敞开的时刻,对设计本体存在的约定就越为必要。只有进入到这种本体确认的层次,我们才能发现,人类理性与无限趋于自由的向往是理想社会构建的精神驱动,而设计恰恰是展开及掌控其现实关系的创造性支点。 一、从本质到显现:三个层次的设计存在 如果忽略设计表面的技术性差异而从纯粹现象的角度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类型的设计事实:本体的设计、形式的设计、转化的设计。 本体的设计是体现设计本质的设计,它决定设计的基本逻辑与深层关系,它只存在于设计者的设计意识与意向之中。在现实中,本体的设计很难从设计事实中划分,但这种现象的隐蔽不等于本质的无存。对于设计创造价值的认同而言,只有确认它的存在才是决定设计整个过程和全部价值的根本,它是所有设计事实的核心。以此为核心,才能实现“设计”的本体与设计的表现及衍生系统的严格区分,也才能找到“真正”的设计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设计之间的逻辑歧点所在。 形式的设计是本体设计的形式显现。人们通过形式的设计来显示并映证本体的设计的存在,同时构成与设计之外在的世界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本体的设计获得“短暂的形式存在”,也使设计者获得可以与世界讨论设计本体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视觉的、语言的或是类比物(模型)的形式,都是形式设计对本体设计转化的结果。外在性的形式设计体现“本体设计”追求一种直观效果的道德本义与功能本义,但形式设计只是本体设计的一份技术性记录,并非“设计”含义的全部。因为本体的设计在决定设计形式时所处理的海量信息与工作素材,以及在处理设计“关系”中的种种周旋与纠缠都不会在形式的设计中全体呈现。 转化的设计,是指本体的设计经由形式的设计再物化为广义产品、也即设计的社会现实的第二次转化。本体的设计在物化为社会产品之际,本体的设计迅即消隐,形式的设计也只保留其外在形态的有限部分,甚至成为视觉“观赏”的对象。这种视觉性呈现有时也会屏蔽设计的真意,使得本真的设计沦为某种“视觉效果”的说辞,甚至被误用为“传播效果”的陷阱,“设计”反成为徘徊在所有社会产品现实背后的“影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形式的设计是本体设计的“短暂”存在。令人纠结的是,这种转化既是本体的设计真正服务于社会现实的开始,同时也往往是设计的存在与设计的价值从社会视野中“消失”的开端。现实的产业政策中,任何设计先进国家都无法将设计的投入真正地从社会产值中剥离,从社会生产投入中切割,其逻辑性的根源正在于此,所谓针对设计创新的“风险投资”,其实仅仅是对这种隐层关系的一种技术显影手段而已。 形式的设计往往归入美学或艺术学讨论的范畴;转化的设计或许可以并入经济学或成为产品社会学讨论的热点,但唯有“本体的设计”只能在“现象的设计学”或“哲学的设计学”中成为可以讨论的话题。至此,我们已经对设计从本质到显现的三个层次进行了区分,但是对于作为其创造力源头的“本体的设计”而言:设计何在?设计何为?也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厘清。 所谓本体的设计或设计的本体,是指设计的“本原”、设计的“本真”,是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外显形式、转化形式、评价形式、应用形式的设计存在。语用学意义上的“设计”,通常交叉着“方法”、“行为”、“结果”、“价值”四种定义的角度,但它们各自又都不是设计意义的全部,真正的“设计”是这四种定义的“叠影”,是包含其间又不可单独拆分为其中任何一种的定义交集,这种交集的叠影可以称为“构建”(structure),而所谓“设计的本体”就是一种交织着方法、行为、结果、价值等多种涵义的“关系的构建”。 “关系的构建”是一切设计的抽象形式和最终解释。任何宏观或微观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关系、或关联性的构建。这种“关系”,既是哲学意义上的一切事物之关联性的所指,也是设计所特有的“非定域性关联”形式的意指。 “设计”的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使自然的对象有任何的增加或者减少。它唯一能够提供的,就是设计意向的信息投射于对象因素之际所创造的某种新的关联形式、也即一种新的能量可能。而且这种未经证实的、仅仅建立于设计意识与设计对象之间的新的“关系”,往往又是一种脆弱、微妙、无法量化甚至包含意义风险的关系。唯有凭借设计者的智性与决断能够将其送入形式呈现及现实转化的思维轨道。而事实上,所有设计生动、神奇和夺人魂魄的魅力,其根源皆因于此。“设计本体”的真正奥秘,正在于这种“非定域性关联”的构想、确认并使其实现意义的可控制化和显现化。 这里,我们借用量子物理学中对那种定域不确定、关系不明确、意义无法量化的所谓“量子纠缠(entanglement)”的描述方式来界定,“设计”就是在对象元素之间搭建某种确定或不确定的关系、赋予对象以意义的尝试并建立某种互约性关联的行为。如果说技术的发明与肯定,是为了消除工程及技术领域中一切“非定域性关联”的存在,消除技术手段中不可控的因果关系因素,那么设计的介入与展开,恰恰是为了利用及强化这种“非定域性关联”方式。“设计”创造之所以丰富多变、不可言说,正由于其“控制中的反控制”、“规置中的反规置”、关联中的“非定域性关联”等等非常规特性的巧妙运用,从而具有一种不可预见的深层次爆发的能量。以苹果设计的灵魂乔布斯与苹果产品的关系为例:自iMac以来,苹果公司的多数产品是由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为主将的设计团队完成的,但众所周知,苹果产品的真正设计者却是乔布斯。是乔布斯创建的一种人与产品消费之间的新型关系带来苹果产品令人沉迷的灵魂,所有那些带圆弧的金属外壳、滑拨型屏幕操作的动作……本身都没有任何“意义”,都属于无法确定其价值的“非定域性关联”,但这些片断的设计一旦被形成一种整体的“关系”,它就成为引爆苹果产品超级人气的“独门绝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