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过去十多年,巴西、以色列等一批传统上处于世界设计版图边缘位置的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在西方设计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转向与发展中国家、地区民间工匠合作设计的新趋势。此类设计实践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在于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地方化知识、地域经济和文化资源中汲取创新的养分。与这种传统性、地域性设计实验伴生的还有低技术化、传统技术化、自然技术化的设计倾向。这些探索为寻求可持续化的设计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袁熙旸,南京艺术学院。 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及其带来的扁平化效应,使得世界设计版图也相应地出现显著的调整,欧美发达国家与过去处于边缘化位置的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设计发展水平上的传统差距不断被缩小,巴西、印度、以色列等一些过去在设计上默默无闻的国家与地区异军突起,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统观这些新兴设计国度的设计实践,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在于其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地域特色、地方化知识、地域经济和文化资源中汲取创新的养分。与这种传统性、地域性设计实验伴生的还有低技术化、传统技术化、自然技术化的设计倾向。这些探索为我们寻求可持续化的设计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12 年3 月的《多姆斯》杂志上,刊登了意大利设计策展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部负责人保拉·安东内利(Paola Antonelli)的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了手工设计问题,并将之上升为当代世界设计的发展动向之一。文中提出:“过去20 年,手工艺强势回归,激发了围绕设计与世界及其市场状态同步发展的理论探讨。追溯手工艺与人工制品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当代设计与文化的核心问题。”她说:“手工艺的沉甸甸的历史,以其与批量化大生产的对立立场,承载着道德的蕴蓄,依托于世界及市场的条件,重新变得合乎时宜起来。这种新的世界与市场条件源自于众对于环境危机的越来越强烈的意识,源自于有差别地定价设计销售设计以取悦艺术收藏家的市场意图。”[1] 保拉·安东内利认为英国与荷兰是当前这种“手工艺复兴”(Crafts Renaissance)的中心,而崛起于90 年代中期的荷兰概念设计集团“干设计”(Droog Design)则是这方面的急先锋。但与此同时,她也观察到:技术角色的演化,正在并且已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很多地方文化推上了前台。巴西、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正在凭借这方面的探索跻身于世界设计的舞台。此类国家与地区通常具有以下两项特色:一是其与设计相关的技术背景、材料传统仍然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手工艺色彩,二是其经济仍处在解决日常温饱的必需性阶段。安东内利认为这种情况令人回想起1964 年建筑理论家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展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鲁道夫斯基对“本地的、无名的、自发的、土著的、乡村的”建筑与设计案例的同情、推崇与青睐,在当代设计界也同样能够激起共鸣。只不过,鲁道夫斯基对此类设计的推崇,是为了用地方化传统,去缓解现代主义法则向全世界强势推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今天的设计师与理论家则是冀望以此消解全球化的不良后果。 鉴于上述这种设计探索正在世界不同地区蓬勃开展,本文选择以近年来有广泛影响的若干设计展览为观察对象,以美国、以色列、巴西、荷兰等地一批设计师为研究实例,就这种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关联性,作简要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