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我国书籍设计的变迁,犹如翻开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直至今日,依然可以从劝诫年轻人积极读书的长者口中听到。书籍中的“版式”自从甲骨文时期出现文字以来便已有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拿“凡宋版书皆为善本”的宋代版式来说,从制版到印刷、制作,每一个步骤都凝结了古代文人的巨大心血,其纯粹、清丽、素雅的中国韵味在一页页的版面中呼之欲出。到了明清时期,版面中除了字体变化以外,依然保留了宋版书的大致风格。直到近代,随着革命浪潮的推动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书籍版式也开始西学东渐,出现了诸如“是否需要迁就外文排版的版式设计”以及“横版还是竖版哪种更好”的讨论与磨合。然而我们依然看到有如鲁迅、丰子恺这样的文化大家在引领版式设计风尚方面呕心沥血,留下了一批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不失创新意味的民国版式。 时至今日,西方设计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下已经变为了现代设计的代名词,而中国设计自己的声音在一轮轮的浪潮中被渐渐淹没了。我们痛心地看到,许多照搬西方的设计,或者在国际舞台上打着民族化的旗号,滥用古版元素进行所谓的创新设计,既不考虑美观性又不能体现文化内涵的作品让我们的设计失去了活力。 此外,一个出版界共识的现象也在制约着版式设计的发展,那便是艺术审美性与商业价值分离的问题,商业性的书籍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忽视书籍的文化价值。许多消费者挑选书籍的标准是版面中实体的内容量(包括文字与图片)越密集则觉得越“划算”,那些排得满满当当的版面是他们所追寻的,而那些即使一个版面中只有寥寥数字却设计精巧的优秀版面反遭冷落,归根结底还是源自大众的审美习惯。设计师在版面中对于留白、图底关系的把控,会直接影响阅读效率和心理感受。诚如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所说:“能真正抓住多少书的核心本质,并竭尽全力去表现,就能产生出多少优良阅读的效益,这才是判断成本多少的正确思路。” 同时,书籍的发展也不可避免遭遇科技的冲击,随着电子化阅读的普及,阅读对于大众来说变得更加便捷与低成本之外,也对版式设计师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更高要求。现今市面上的电子书版式往往是从纸质书上直接复制、黏贴过来,甚少意识到作为文化与思想传播载体的书籍,在版面上也应该尽力凸显书籍的特色。比如一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标题文字可以用动态书法的方式呈现,翻页时插入纸书翻动的声音等,让读者同时体验听觉、视觉甚至更多感觉器官的体验,不遗余力地在细节中传播书的内涵,让科技创新发掘出更多可能性,是值得版式设计师深刻思考与探索的。 书籍是有生命力的,好的版式会增添书籍的生命力。所谓好的版式,应该是版面中文字与图的安排妥当,信息层级明确,页与页之间衔接自然等,从各方面迎合书籍的内容且给人愉悦的阅读感受。随着时空的变幻,书籍的版式在探寻“发现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涵”这条路上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对于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出版行业的一次挑战,只有珍惜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让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才是我国版式设计发展的不竭源动力与源泉。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