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性,就是借助某种工具及绘画材料通过立意、构图、造型等等表现手段创造出来的可视形象。这种可视形象的表现痕迹带有直接性、一次性笔触感,作品具有原创、不可复制性。原创、不可复制更是绘画的基本要素,否则就不是绘画,属工艺品一类了。 传统工笔画的特点是谨致精微、惟妙惟肖、静谧清新、隽永细腻,这些工笔画的特点决定了其画面技法必须多次晕染加工方能形成。我们仔细研读、赏析《女史箴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双鸟戏兔图》《芙蓉锦鸡图》等等众多名作,不管内容、材质、构图等等的不同,也不管多少次的晕染,如何晕染、怎么制作,它的书写性、笔触感等绘画性依然很强。 随着社会发展,勾线造型与“三矾九染”的传统语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工笔画家的表达意图。各种新技法源源不断地被使用,喷枪、滚筒、刮刀、砂纸、各种拓印工具等等新材料也被运用。工笔画家在工具、材料、技法方面的各种尝试与探索固然是必要的,但这种尝试与探索需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语境中进行,不能为技法而技法,为新而新,导致工笔画的绘画性缺失,最终使工笔画消亡。 一个事实是工笔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画种的概念也不断地泛化、延伸。由于过分依赖工具材料和技法上绞尽脑汁、走火入魔式的求新变异,造成当代工笔画很普遍的“炫技”之风。为了技法而技法,画面效果上失去了笔触,失去了绘画性,更失去了书写性,当然更毫无绘画感情可言。不得不说,如此的绘画只是像工笔的工艺品而已。因为这类制造出来的“工笔画”让人看后,一点点作者的个性与情感都感受不到,毫无意味可言,更看不到民族艺术的一点实质特征。 国画强调的是主体精神气质的表现,注重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以提高画面的“境界”与“格调”。要看画家的激情与生活积累、生活感悟——是否有感而发,那些靠工具材料的堆砌,苦熬日子绞尽脑汁玩特技的作品离国画的本质愈来愈远。而当代工笔画家在盲目“炫技”之风中,迷失在各种材料中,失落在各种肌理中,表现出工笔画的绘画性缺失,其原因是国画传统语境的转换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使人们远离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大背景下造成了对绘画感情的忽视与冷漠。 工笔画说到底还是绘画,绘画还是要保持绘画性,失去绘画性就等于自取消亡。中国画注重笔墨,注重书写性,“骨法用笔”“力透纸背”“屋漏痕”“折股叉”等等都无非是讲笔与宣纸接触所遗留下来痕迹的好与坏,这些痕迹是画家绘画感情传递的重要载体。“笔触”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等等都是画家情感的直接体现。相当一部分通过喷、印、贴等手段所制作的没有绘画性、缺少笔触的工笔画,还有各种旅游景点的大量复制品工笔画,到底有画家的多少情感可言,是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画家应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与自然合二为一,在物我交融之时,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品,只有真情实感升华后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打动别人。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