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代,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这一伟大的时代产生了无数的天才,是他们的光芒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天穹。这些天才中有提香、科雷乔、乔尔乔内、丢勒和霍尔拜因,但最为光芒四溢的当推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菲尔这“艺术三杰”。他们所创造出的那些巨作直至今天还令我们感到激动不已。《最后的晚餐》就是其中的一件。这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天才画家达·芬奇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也是世界级的壊宝,有人称这幅画是人类绘画中最为卓越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的。 列昂那多·达·芬奇从1482年起在米兰生活了17个年头,这是他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成熟巅峰期,《最后的晚餐》就是他在1495年应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齐圣母感恩修道院之约而绘制的一幅画作。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中的一则“设立圣餐”的故事: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了他的死期将临,就在和他的12位门徒在一起共进晚餐时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的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他的这一悲剧性的话令门徒们都感到十分兀然,一个接一个地问耶稣道:“主,是我么?”耶稣安然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在此之前,犹大已经接受了30个银币,同意出卖耶稣。他不安地问耶稣道:“拉比,是我么?”耶稣点点头说:“你说的是。”犹大得知阴谋已被识破,自己已经暴露,便提前离开了餐厅,匆匆引导着敌人士兵来捉拿耶稣。由于这一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所以在达·芬奇之前和之后都有许多的画家选取这一题材来作画,但却以达·芬奇的画作最为成功。 达·芬奇作品中最为精彩之处就是他将故事中的戏剧性转变为可视的形象性语言,并通过瞬间性的情节来刻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他选取的正是当耶稣说出那句话后的一瞬间,他的12位门徒所表现出的不同动态和心理。他在处理这一主题时经过了苦心的构思:以往有的画家在画这一故事时往往根据人物的善恶来区划人群的组合,往往将耶稣和他的11位门徒置于一边,而将犹大置在对立的另一边,这样人物的好坏观众便可一目了然。但达·芬奇却以一种“寓多样于统一”的方式来处理之,他以绝对对称的构图将耶稣置于画面的正中,正处于画面各条透视线的焦点处。他将12位门徒平均分配,左右两边各置6人。却又被分成了4组,由相互之间的姿势和动作联系在一起。由于耶稣说出的话具有震动性,12个人必然有所动作。但这些动作却在画面上毫无杂乱之处,而是具有一种有秩序的变化。这些动作的设计非常自然,它们完全是根据各个门徒不同的性格而完成的。 左边的一组是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和小雅各3人,巴多罗米奥好像是怀疑自己听错了,他从座位上跳起来,将手按在桌子上,扭头面向着耶稣,他的情绪最为激动,身边两人也都跟着转向耶稣。由于他是坐在最左边,通过他朝向耶稣的目光,观众们便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在画面中央的耶稣身上,这样就达到了巧妙的呼应。右边的一组是马太、达太和西蒙3人,他们听了耶稣的话后自然都表示了惊诧,他们的目光虽然没有朝向耶稣,但他们3人的手却是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耶稣,伸向了画面的中心。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各和腓力,他们一齐拥聚在恩师的面前,好像是在向他提问,并以各自的姿势表示相同的惊愕和不安。中左的3人是彼得、约翰和犹大,约翰垂着眼表示忧愁和绝望,烈性的彼得则情绪激昂地手握餐刀,似在责问:“谁是叛徒?”画中的11位门徒在听了耶稣的话后都有所动作,惟有犹大一人不作手势,不加询问,而是怀着一种畏惧和紧张的心情向后退仰,左手打翻了盐罐,右手则支桌,无意识地捏紧了装着出卖耶稣所得的30个银币的钱袋,惊恐地盯着耶稣,恰与平静地摊手坐在骚动的众门徒间的耶稣形成了对比。 达·芬奇不仅使犹大的动作和众门徒不同,就是在色彩上也有意让他处于阴影之中,以他灰暗的脸色表示了一种贬意。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安排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正是达·芬奇在绘画时所追求的,他曾说过:“一张人物画,或其他形式的人物表现,应该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从他们的姿势中,觉察他们的思想,……就好像一个聋子看人讲话,虽说他不能听见,但依然可以从两人说话的动作姿态中,揣度他们讨论的主题。”《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正是他这一主张的形象体现。 《最后的晚餐》以前曾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油画作品,其实它是一幅湿壁画,尺寸十分巨大,高4·6米,宽8·65米,是用油彩和蛋彩两种材料绘在修道院餐厅的正面墙壁上的。这座餐厅是一座长方形的大堂,这幅壁画占了整整一面墙,与周边的环境非常和谐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它的画面透视关系完全和实地环境的透视相统一,画上部有穹顶和拱廊,画面上还有神龛,从而成为整座餐厅的一个有机组成。 达·芬奇以他高明而精湛的技艺将画中的一切画得十分逼真,画上的餐桌与餐厅里真实的餐桌一模一样,色调也与餐厅十分和谐,这样造成的真实感和深远感使任何人都有身临其境的印象,使人倍感亲切。当年的修道士们在就餐的时候,就将餐桌摆放在墙壁的下面,描绘着耶稣和圣徒们就餐的画就高悬在他们的头顶上,画面和实景浑然一体,从而使得修道士们觉得主离他们并不遥远,会从胸中涌荡出一股与主共同就餐的神圣感,同时也向他们提醒每一次就餐时都不要忘记这第一次的圣餐。这一戏剧性的效果正是达·芬奇当初仔细考虑和安排的。 但即使天才也会犯错误,由于达·芬奇没有掌握好油彩和蛋彩两种绘画材料的混合技巧,加之米兰的空气潮湿,所以绘好不久画面就出现开裂,色彩也开始剥落。后来法国拿破仑率兵攻入意大利,竟然有士兵将这座餐厅当作马厩,士兵们随意地向画中的使徒们乱扔石头以取乐。二战时此修道院又遭到盟军的炮击,从而更加深了它的破坏程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它进行修复,运用新科技尽量使它恢复原状。这座小小的教堂因为此画而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博物馆。 当年,为了精心画好这幅画,达·芬奇花了3年的时间来完成它,他经常做的不是对壁挥洒,而是爬上高高的脚手架、抱着双臂整天在挑剔地打量着画面,然后才画下后一笔。他的这种方法使得修道院的主持十分焦急,嫌画得太慢,因为他对达·芬奇是以时付酬的,多次前来催促,并向教皇告状。达·芬奇则威胁说:如果再催就把他的形象画成犹大,这才吓得他不敢再催了。整幅画中,要算是耶稣和犹大这两个人物最为重要,因此他们的形象选择也是达·芬奇最为慎重的,他整天在市场里、在人堆里寻找合适的人,最终找到一位相貌堂堂的人来作耶稣的模特儿。但犹大的形象却是一直空着,没有理想的人。几年后,他才从一群无赖之徒中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形象来作犹大的模特儿。但画完后他才得知:此人和几年前的耶稣模特竟是同一个人!原来那位模特后来犯了罪,出狱后便沉沦于浊世之中,变成了另一类人,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达·芬奇虽然画的是宗教题材,但在他的画中却是充满了人性的特点和生活的细节。扬善贬恶,关注人生,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艺术的最大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