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佛雏校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②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 ③宗白华:《论中国画的渊源与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④⑤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366页。 ⑥[德]M.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⑦[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⑧[德]尼采:《重估一切价值》,转引自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7~328页。 ⑨这种观点几乎见于所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即使在学界评价极高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虽然在论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时没有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中大做文章,在总体把握上还是延用了这个观点,参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7页。不过,学术界也有相反的声音,可参见俞兆平《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⑩《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 (11)李泽厚:《〈美学散步〉序》,载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页。 (13)张辉的《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对我有所启发。这篇论文把现代审美主义问题重新作为一个政治哲学问题来加以处理。遗憾的是,该文仅局限在西学背景中来谈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而丝毫未触及中国的情形。 (14)[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14页。 (15)卢梭在“五四”前后的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惊人的,从严复到王国维到梁启超到秋瑾到柳亚子,都在著文谈论卢梭,甚至邹容这样的革命先锋在《革命军·结论》中也说“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逐魄还魂之宝方”。1905年坊间甚至还出现了署名怀仁的单行本小说《卢梭魂》,把他塑造成一个法兰西共和国的“名儒”,死后阴魂到地府与黄宗羲等结识并传播民约论。对卢梭在“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界的影响,详情可参见李华川《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3期;徐志啸《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 (16)参见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3~80页。 (17)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另参见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编《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该著将Robert Redfield译为赖德菲尔特。 (1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3年版,第157页。 (19)据我所掌握的材料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说法最早源自秦牧先生。在1978年人民文学编辑部召集的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言时,秦牧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八亿人口,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参见以“《人民文学》编辑部”名义发表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上的《在京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讲话》。 (20)浩然:《艳阳天》(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732页。 (21)(22)[英]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174、1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