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民族音乐学在当代中国之命运(4)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艺术百家》(南京)2010年 蒲亨强 参加讨论

    七、冲撞的原因分析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外各种学科、理论、思想的交流融合碰撞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不稀罕。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只要符合国情和研究目标,能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就是好的。然而,民族音乐学的引进引起争议如此之大,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和困惑如此之多,就不能不反思其中的真实原委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注意和思考。
    1.引进倡导者的认识和倾向性问题
    从认识角度看,引进者是否真正认识和理解了,并由此恰如其分地向国人介绍了这个学科在国外的地位和原意吗?在引进过程中是否过多地渗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意图?更值得考究的是,这些引进的理念与方法,是否真的那么先进与优秀?这些问题看来是存在的。
    比如,说民族音乐学是最前沿的学科,这个提法就颇堪商榷。因为实际上这个学科在欧美院校教育中,还并未处于主流地位,在国内而言,即使正规的学科建设还未见雏形。就倾向性而言,显然引进者在主观上又有拔高之嫌,过分夸大了民族音乐学的某些研究方法。
    比如,民族音乐学最津津乐道其三段式程序方法:田野工作、实验室工作和案头工作,提出了一些诸如“局内人”、“局外人”的视角观念等,但却忽略了这些研究程序和方法,中国音乐研究实践中早已有之,且不乏精湛的范例。只不过前者作了一些“深奥”的抽象与偏重文化含义的表述而已,究其实质,并无多少新意。
    又如民族音乐学最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特别强调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性等,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强调之,似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并不重视田野工作,实则是无的放矢之举。殊不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同样非常重视采风且不乏经典范例。如此造作,必然引起中国学者的反感。
    2.非本土化倾向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水平的评价上,过分拔高民族音乐学的模式,就导致轻视或忽略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已有传统、成就和水平,这种非本土化的作法,不但引起争议和反感,确实也涉及到中国音乐研究如何对待借鉴和继承的关系的大问题。
    3.非音乐化倾向
    民族音乐学过分强调跨学科研究和文化重心,这就引发了学科性质和归属的问题。是民族学、人类学为主或是音乐学为主?音乐专业学者到底以什么本事参与研究?以什么专长与其他学科学者会话?最后,它是否有资格称为音乐学科?
    4.实践检验
    一个学科理论到底好不好,最后要拿成果说话。民族音乐学引进者多爱谈理念、概念,鲜用扎实的成果来使人信服。引进外来理论时亦多处于翻译解释的水平,鲜少结合中国音乐实践的创新纪录。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民族音乐学最强调田野工作经验,在美国,缺乏多年田野工作经验的教授被讽为“书斋里的学者”,没人瞧得起。然而引进者中多数学者恰恰最缺乏田野工作经验。相反,中国传统音乐学者中,特别是有成就的学者们中,无不是以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见长的。
    以上几点,固然并非两个学科冲撞的全部原因,但应该是比较主要和重要的原因。
    八、余论
    看来,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的命运并不算成功。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看待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的命运?难道它真无可取之处?
    我以为,全盘肯定和过高估计不好,完全否定和贬低同样不利。我们应该以理性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思考和评价它。既看到它的正确的合理的因素,也看到其不太正确或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素。一分为二地冷静分析后,再加以借鉴运用,或能有助于实现我们借鉴的良好愿望。
    一方面要看到民族音乐学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它特别强调音乐研究中文化内涵功能的重要性,有助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视野和领域的拓展,从音乐形态本体的研究拓展到音乐的文化意义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加强跨学科研究的自觉性,不断拓展我们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完善学科研究的概念与方法论,更新研究的思想观念。
    虽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结合文化研究的范例也不少,但自觉地、精密地结合,与不自觉地、随机式地结合还是有很大不同。在强调音乐文化意义的研究过程中,音乐研究本身的意义或会有所提高,并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和观点。
    另一方面要充分地看到民族音乐学本身和民族音乐学引进者倾向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民族音乐学过分强调文化的研究本有先天不足,如全面肯定势必导致音乐研究主体的弱化和错位,最后甚至会丢掉音乐学者的饭碗。作为一个音乐专业,无论如何扩大研究视野和方法,如何借鉴吸取其它学科的观念和知识,到底它还是一个音乐学科,音乐本身的研究还是应放在第一位才行。遗憾的是,引进者恰恰进一步拔高这一先天不足的倾向,这样的推行不走向失败还能是什么?姑且不论这种不加批判地倡导本也不合洋为中用的借鉴初衷。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30年来的命运并不令人乐观,但它还有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它今后的命运并不决定于它自身的固有特点,而主要是掌握在倡导者们的手中和中国传统音乐学者的冷静分析与合理运用的科学态度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