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6日上午 10点,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 30周年高峰论坛·嘉宾对谈(一)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此次会议议题为《中国文艺创作与发展的当前现状与问题》。此次会议发言人有: 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罗怀臻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万木春教授,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石川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研究员,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原所长居其宏教授, 国家一级指挥、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先生, 主持人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燕迪教授。 主持人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说:从文学界戏剧界、舞蹈界、电影界还有美术界的的视角来谈中国文艺创作的现状及问题、中国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参照相关姊妹艺术的发展和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此次会议采取的形式是请各位专家交流一下各自领域的相关情况,然后我们再进入相关的研讨和对谈。 文学方向代表的学者汪涌豪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文学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完全的文本实验,回避生活,追求零度叙事,脱离生活。接下来他重点讨论了另外一种模式:对市场过度迎合的文学。汪涌豪教授指出,当下的群众对文学并不满意。对市场一昧迎合的产物例如穿越和架空类小说体现的只是读者虚伪的心理代偿。不是真正的文学。现下的文学不反映内心,反映内分泌。从而汪涌豪教授认为真的文学应该远离生活,站在生活之外和之上,文学彰显的是人自由的精神生活方式。将读者从琐碎的生活中超拔出来。这需要文学具有文学精神。文学不能仅仅反映生活,文学是第二自然。汪涌豪教授认为文学界需要自我批评来保持警醒。 戏剧方向的学者罗怀臻教授说戏剧远离我们现代的生活,现今的状态是只有搞戏剧的人才关注戏剧。只有内行关注的领域,是衰落的表征。罗怀臻教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戏剧和当代的联系太远。目前戏剧行业内对于应景作品的追捧,跟着重大节庆创作作品,占据党报头版的风气极大影响了作品的创作质量。艺术家需要的是追求艺术,表现真善美。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家要有定力保护我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基因。对于中国戏剧来说要重点关注文化的现场感,不能在河南河北听到的都是我的太阳。这需要艺术家重视中国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存。要形成自觉的文化回归意识。跳出跟风状态。实现戏剧地域化,话剧民族化的目标。 舞蹈方向的代表欧建平教授认为目前舞蹈创作缺少原创作品,为了政绩工程地方舞团实行人海战术破坏生态,难以沉下心来做好作品。内核上的缺失都用场面和道具来掩盖。“舞不够景来凑”、“有灯无光”的尴尬情景比比皆是。欧建平教授认为要解决问题需要从业者遏制急功近利的心理,也需要国家制定政策。 电影方向的代表石川老师则将目前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概括为“万达模式” —资本碾碎一切。电影在中国几乎是纯粹的商业消费。在巨大的商业体系中,谈情怀和艺术是不现实的。石川老师认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及财团的支持,给艺术电影留下生存空间。文化机构像博物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馆这样有财政拨款和补贴的场所可以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石川老师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艺术电影的推广,并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发现新的道路。在资本的压力下电影该何去何从,从业者们还在探索出路。 美术方向的代表万木春用美术家、设计师、理论家这三种不同人群来讨论。万木春教授认为过去的美术已经被资本收编,当代美术家的内心都会经历巨大的斗争。设计师则希望离美术更远一些,于是他们更加关注人体工学、市场营销。但他们的学科溯源也存在矛盾。而在理论家目前对图像有积极的关注。用图像证史能发现很多问题。在西方大文科衰落的前提下,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 音乐方向的居其宏教授总结了五个问题:主旋律跟风、迷信大制作、高投入低质量、豪华包装掩盖艺术的低能、机械化生产而非个性创造。就这五个问题,居其宏教授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解决之道:靠政府是不够的,更需要艺术家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忘初心。 指挥方向的阎惠昌老师则用香港、台湾的运作模式给大家带了不同的视角。阎惠昌老师从演奏、创作、教育几个方面介绍了香港和台湾的情况。特别提出了外国的作曲家对写作中国乐器配置的作品能细致入微,甚至比中国作曲家更加深入。对于如何吸引群众加入音乐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培养指挥人才则借助大师班等方式。 这次嘉宾对谈涉及了各个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对谈会的提问环节气氛也十分热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