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由禁断泼寒胡戏这一视角考察其表演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祛病求安的生命祈愿、生存诉求与佛教的精神超度、信仰寄托,以及民间禳祭风俗、节日娱乐祈祥庆丰等因素的逐步融合,呈现了不同时期泼寒胡戏的民俗印记、精神内涵和特质变异,经龟兹佛教化和敦煌世俗化,完成了苏幕遮表演形态的戏剧化。这种带有异质文化因素的胡戏输入中原,具体显示了唐代戏剧由队戏、歌舞戏衍入仪式搬演戏弄故事的发生过程。 【关 键 词】唐代/泼寒胡戏/禁断/戏剧学 【作者简介】丁淑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J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11)01-0040-07 唐于九部伎增高昌乐,定燕乐、清乐、疏勒、高昌、康国等十部乐,至此,燕乐体系大备。随着胡乐胡戏不断输入,百戏散乐表演形态的丰富活跃,官方对百戏散乐的抑制和禁断也逐步展开。在唐代禁断的各种散乐百戏中,泼寒胡戏尤为引人注目。那么,唐代泼寒胡戏究竟具有怎样的表演形态?在先后数次被禁的过程中,其表演形态在宫廷与民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对这些未受关注的细节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泼寒胡戏的戏剧化过程,并藉此认识唐代戏剧由队戏、歌舞戏衍入仪式搬演戏弄故事的发生过程。 一、坊邑之禁与队戏——歌舞戏形态 神龙二年(706)三月,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以失业、边患,灾眚、靡费等因上书言政,谏止浑脱[苏幕遮]:“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非先王之礼乐而示则於四方,臣所未谕。《书·(洪范)》:‘曰谋,时寒若。’何必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1](卷118,P4277)这一唐代首次禁断泼寒胡戏的表演场景,透露出一些重要细节: 首先,从泼寒胡戏被禁的时间和地点看,吕元泰上章在三月,地点在并州。而目前所知唐代最早演出泼寒胡戏在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己丑,(中宗)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2](卷7,P141)。吕氏所在的并州在唐北都太原附近,中宗观剧在洛阳,这至少说明神龙元年季冬以至次年孟春,在东都洛阳所在的河南东部都畿道与北都所在的太原府各州县间的坊市乡邑地带,行进歌舞、稠众狂欢、群观群演的泼寒胡戏曾经一度流布盛行。 (责任编辑:admin) |